紅色旅遊火熱:一場從“點燃”精神到帶動發展的接力

革命舊址紀念館、博物館重溫入黨誓詞,學習黨的歷史,回望曾經的崢嶸歲月,感受革命的艱辛壯闊……隨着“七一”臨近,全國各地紅色旅遊景點熱度持續升高。

近年來,紅色旅遊人次一直呈現增長態勢。高漲的旅遊需求也爲紅色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增加優質紅色旅遊資源供給?如何做好轉型升級,推動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紅色旅遊怎樣發揮好對當地發展的帶動作用?在紅色旅遊火熱的背後,紅色傳統正在逐步實現從“點燃”精神到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接力。

1 海量資源,滿足高漲的旅遊需求

數據

近日,上海的中共一大紀念館、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共四大紀念館等一批紅色地標已完成建設或修繕改造並對外開放,參觀人數持續增長。從2004年到2019年,全國紅色旅遊資源不斷擴充,越來越多的珍貴革命文物遊客見面。數據顯示,每年參加紅色旅遊的人次從1.4億增長到了14.1億。

預約已滿、入口處排起長隊,今年多地紅色旅遊景點不斷刷新着接待量高峰。旅遊數據直觀地顯示出遊客們對紅色景點的出遊熱情。攜程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預訂紅色景區門票的人數同比增長208%,與2019年上半年相比實現35%的正增長。在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文化旅遊部數據中心調查顯示,全網紅色旅遊景區門票銷售同比增長六成。在多家旅遊平臺上,紅色歷史遺蹟和紀念場館等旅遊目的地備受關注,訂單增長顯著。

遊客在海南臨高縣解放海南島渡海戰役紀念館參觀。 新華社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分析指出,近年來,紅色旅遊市場呈現出規模持續擴大、旅遊體驗質量持續提高、產品類型持續豐富、融合發展持續深化等趨勢。隨着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及人們對國家認同、文化認同的不斷提升,人們通過遊學的方式感知歷史、學習歷史的需求持續擴大。

在百年奮鬥歷程中,中國共產黨留下了大量的革命舊址、遺蹟遺存和實物資料。近年來,隨着越來越多紅色資源得到保護、開發,我國紅色旅遊資源不斷擴充。據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鬍和平介紹,目前,全國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國有可移動革命文物超100多萬件(套)。

而隨着紅色旅遊產業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紅色旅遊的產品類別也越來越豐富,除傳統的紅色紀念館、博物館外,還有紅色專題遊、紅色演藝、紅色深度遊等。同程統計數據顯示,紅色遺址/遺蹟、革命紀念館、博物館、紅色專題遊、革命老區深度遊、紅色演藝等是最受“90後”“Z世代”青睞的紅色旅遊產品。

爲滿足持續增長的紅色旅遊需求,日前,文化和旅遊部等四部門聯合發佈了“建黨百年 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涵蓋了百年奮鬥歷程中各地留存的重要紅色旅遊資源。此外,各地紅色旅遊景區和旅遊企業也紛紛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紅色線路、周邊遊、定製遊等紅色旅遊產品。

2 轉型升級,創新紅色故事的“打開方式”

案例

依託紅軍“四渡赤水”歷史遺蹟,貴州省赤水市將長征遺址遺蹟打造成獨具特色的紅色基地。通過“紅色+體驗”業態,將紅色旅遊與體驗旅遊深度融合,建成模擬飛行、水上漂流、4D影院等新興業態,爲遊客帶來水陸空全方位的旅遊體驗。其中,“四渡赤水”VR戰爭遊戲項目,真實再現1935年紅軍長征“四渡赤水”戰役,體驗人數達5萬餘人。

近年來,依託“互聯網+”平臺,運用動畫、AR、VR等新技術,不少紅色旅遊景區的展陳模式從靜態、單一轉變爲動態、沉浸式,讓紅色故事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遊客在貴州遵義匯川區婁山關景區遊覽。新華社發

除了貴州赤水,在江西井岡山的AVR紅色體驗館,“環繞式AR”場景體驗式教學讓“黃洋界保衛戰”真實戰鬥場景再現;在甘肅張掖高臺縣,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在互動參觀區域融入VR和掃碼參觀展物等體驗,開發了數字虛擬體驗、智能語音廣播等系統,爲遊客帶來“花式”參觀體驗。

參觀紀念館,觀看展品、圖片,聽工作人員講解,曾經這是遊客最爲熟悉的遊玩“套路”。紅色資源挖掘不深、展覽方式單一、體驗性不強等問題,使不少紅色旅遊景點面臨發展困境。

新技術的應用,爲展品呈現提供了新的思路。隨着紅色旅遊產業化的深入推進,紅色旅遊的產品創新不斷涌現。同程數據顯示,近年來一些“酷炫”的數字科技被引入到一些紅色旅遊紀念場館中,更加貼近了年輕人的文旅消費偏好。

“雲展覽”讓革命紀念館“圈粉”無數。同程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展示手段越來越“酷炫”的各類紅色紀念館、博物館對年輕羣體有天然的吸引力,越來越流行的“線上+線下”互動方式更契合年輕人的消費及資訊獲取習慣。這些新興消費需求正在持續推動紅色旅遊的產品創新和業態創新,推動着紅色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如何讓革命文物“開口說話”?如何創新發展形式講好紅色故事?如何做好轉型升級?在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紅色旅遊還面臨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

厲新建指出,一方面要加大產品創新迭代力度,紅色文化是紅色旅遊的靈魂和核心,但紅色文化呈現、體驗方式需要圍繞市場需求、客源結構等不斷創新,做好供求適配、動態平衡。另一方面要加大紅色旅遊解說隊伍建設,要把紅色文化和歷史轉化爲遊客易於接受、樂於接受的方式和語言,只有遊客願意聽、聽得懂、聽得進,遊客滿意度才能高,體驗效果才能好,紅色文化傳播也才能真正有效果。

除了講故事的方式等“軟件”需要不斷創新,一些“硬件”方面的不足同樣不容忽視。攜程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致寧指出,不少地區基礎設施薄弱,交通不暢問題得以解決之後,在適應不同消費羣體的住宿需求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在無線網絡覆蓋,線上參觀預約,紅色景區、博物館智慧化管理等方面,仍需補齊短板。

張致寧表示,紅色景區、紅色博物館、紅色旅遊目的地要充分運用在線旅遊服務平臺、新媒體營銷平臺等平臺資源,讓厚重的歷史得到更加靈活的展現。同時,要因地制宜挖掘不同地域的紅色文化內核,推出兼具地域特色與時尚元素的紅色旅遊紀念品、兼具教學與娛樂的研學旅遊產品等,讓文創產品也成爲講述紅色故事的載體。

3 “紅色旅遊+”,實現從革命熱土到發展熱土的轉變

思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用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紅色資源,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指出支持革命老區在新發展階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開啓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讓革命老區人民逐步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如何利用好紅色資源,如何帶動革命老區發展,成爲紅色旅遊下一步發展的重要命題。

走過革命的烽火歲月,現在不少革命老區憑藉紅色旅遊資源、優美的田園風光、優質的鄉村產業,走上發展“快車道”,實現了從革命熱土到發展熱土的轉變。

在陝西延安,南泥灣開發區聚焦文化旅遊產業,啓動實施九龍泉、水圍溝、大生產風貌街區等文旅項目建設,打造全域旅遊和生態康養示範區;在河北平山縣,紅色旅遊景區帶動周邊貧困區融合發展,盤活了村民的責任田、宅基地和山場,讓農村變景點、民居變客棧、農產品變旅遊商品,帶動村民們富了起來;在湖南湘潭韶山,依託“紅色旅遊+工業”,毛家食品、毛公酒廠等特色工業融入旅遊元素,生產線成爲觀光線,企業文化演繹成旅遊故事,成爲工旅融合新樣板。

古田會議會址及古田鎮景觀。新華社發

多地的“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特色線路,爲鄉村振興進一步夯實了基礎,讓鄉村振興的腳步更爲堅實。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延安西柏坡紅色勝典景區、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大別山紅色旅遊區等結合紅色與鄉村特色的路線受到遊客喜愛,訂單量相比2019年平均增長496%。

胡和平指出,紅色旅遊滿足了人們出門旅遊的需求和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需要,還帶動了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4月29日,文化和旅遊部印發《“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提出完善紅色旅遊產品體系,促進紅色旅遊與鄉村旅遊、研學旅遊、生態旅遊融合發展,推出一批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

革命老區紅色資源豐富,然而由於大部分地區位於多省交界,很多仍屬於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該如何抓住紅色旅遊帶來的發展機遇?

張致寧指出,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紅色文化爲內核,推動紅色旅遊資源與其他旅遊場景、產業要素實現多元組合。在紅色旅遊產業發展過程中,當地要結合地域特色,突出“品牌化、場景化、鏈條化”特徵。具體來看,在農副產品加工、手工藝品打造等方面,注入紅色文化基因,統一品牌標識,統一品質要求;在酒店、飯店、農家樂等方面,結合紅色旅遊文化,營造體驗感強的主題化旅遊場景;在多要素融合過程中,注重產業鏈上下游的有效銜接,避免單一資源各自爲戰,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串聯整個紅色旅遊業態,實現健康發展。

“除了通過紅色旅遊吸引遊客,以消費帶動當地發展之外,還要充分考慮到如何用好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發展。”厲新建表示,遊客不僅在旅遊過程中消費購買了地區的特色物產,回去之後還願意並且能夠通過電商物流的方式持續購買這些物產,才能更好帶動當地發展。爲此,革命老區還需要在特色物產的生產、管理、質量、包裝、品牌、標準等方面做好規劃,推動當地實現科學、有序、優質、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