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爲什麼媽媽這麼悲情?

▲在家庭裡面,因爲媽媽要料理很多大小事,常常要主動面對問題,並且試着求解。(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洪仲清/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心理所臨牀畢業,領有臨牀心理師合格證書。「洪仲清臨牀心理師」的臉書粉絲專頁,目前人數突破30萬。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討論,學習面對情緒,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學習在溝通中傾聽、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以及如何寬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輾轉聽到一位男性朋友的說法,看到我把當媽媽可能遇上的困難,寫得如此詳盡,有了一個想法:爲什麼媽媽這麼悲情

哈哈哈,真的是視角不同,詮釋的方式、看到的景象就不一樣,後續應對的姿態也就各異。如果要說在傳統價值裡,女性的自我被打壓,所以很悲情,這種邏輯我能明白。可是,我並不完全這樣看!

在家庭裡面,因爲媽媽要料理很多大小事,常常要主動面對問題,並且試着求解。尤其是情感互動、溝通交流的部分,這涉及情緒的敏感度

很多時候爸爸都覺得沒有問題,覺得媽媽小題大作,因爲媽媽是主要面對與執行的人啊,立場上當然不一樣。像是養兒育女,很多事爸爸根本就不管好不好,一方面可能是真的忙,又或者沒有能力處理,二方面或許是不想處理,所以就很自然地覺得沒問題,讓媽媽在那邊着急。

(大部分家庭是這樣,也有少部分家庭主要是爸爸在處理大小事,媽媽自顧自過得很逍遙,這時候角色就會翻轉。)

所以不知道多少次,許多媽媽朋友用「逃避」這兩個字,來形容爸爸對家庭事務態度。自己不想處理、沒能力處理,然後還會說是媽媽自己有問題。

說實話,不是每件事都要處理,媽媽管太細,或者說媽媽過度焦慮也是有可能的,這些狀況我也觀察過。管太多,剝奪了孩子自主性,沒給孩子空間成長,這也是會見到的現象

只是說,有時候對家庭事務的關心,落差真的很明顯。實際跟爸爸、媽媽互動,就會很想問爸爸:到底是不是你的孩子?

很多時候,只要跟爸爸互動,稍微問得細一點,爸爸就什麼都不知道,非得要問媽媽才行。還碰過爸爸搞不清楚孩子讀幾年級的,後來才知道,這不是奇怪的事喔。

還有,不少爸爸覺得自己很好溝通,真的是自我感覺良好。常常爸爸不在的時候,媽媽跟孩子的怨言一大堆,說爸爸很固執,根本都聽不進別人說什麼。

家暴的狀況,雖然也有媽媽,但大部分是爸爸對媽媽、孩子動手的狀況,這大家都清楚,新聞也常看到。相對來說,爸爸的情緒管理不佳,常出手過重,我碰到的比例也較高,其中不乏工作能力佳、社會地位高的人。教育程度高,不代表情緒商數就會高。

媽媽的情感表達會比較豐富,也相對容易流淚、示弱,但這不代表軟弱,更不一定是悲情,這是一種誤解。我所看到的是,眼淚能讓人跟自己連結,搞清楚自己要什麼。而且身段柔軟,建立關係真的比較容易。

誰規定「男兒有淚不輕彈」?

反而是社會長期教導「男兒有淚不輕彈」,這才限制了男性的情感表達,這纔是刻意不自然的狀況。情感表達也是要練習的,少表達,當事人還會以爲自己真的沒有情緒。進一步來說,覺察就會受限。

很多媽媽願意面對問題,有同理心,情緒上來的速度也比較快。可是,眼淚流一流,知道自己要什麼,還是一樣繼續往前衝。就我來看,這反而是一種難得的堅定。

不看不聽的人,當然會以爲沒有問題,自然情緒上有一種假象的平穩。

我不覺得媽媽悲情,相反地說,就是遇上了麻煩,還有爲了在種種環境限制下求存,所以生命力旺盛,所以逼得自己不得不成長。我們說「爲母則強」,也常是不得已的狀況,但個人只要成長了,就難以被剝奪。

也就是,淚常不會白流,有時候更有機會能走出海闊天空。男性的心靈成長常在中年以後,但速度比較慢,到老了還像大男孩的,大有人在。

不少男性的情緒不穩定,平常只是壓抑而已,所以表現於外,就會呈現兩極。尤其家暴的男性,在家裡壞成什麼樣,但在外面就可能很乖。等於說,把自己在外面累積的情緒,都回家妻兒身上招呼,但常常都會有一套自圓其說的說法,還可以講得頭頭是道喔。

我還是要強調,這只是我個人經驗,當然在統計上目前也大致呼應我的觀察,雖然並不一定每個家庭都這樣。也有爸爸很溫柔,但媽媽是霸王角色扮演

媽媽長期被文化套在一種隱形受害者形象裡,當媽媽的人,不能不知不覺地認同了這種角色設定。被綁住的媽媽不少,但我們自己千萬要覺醒,當受害者可以獲得一些同情,不過那是交出生命主導權的結果。

短期演一演,可以練演技。長期演下去,連鬼神都退散,關係也疏離!

熱門推薦》►養出不負責任的孩子會影響他一生►爲什麼要讓孩子爲自己負責任?

►看更多【洪仲清】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洪仲清臨牀心理師」粉絲專頁。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