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最新指引!接觸者「2對象監測避免性行爲」 風險分類6情境高危

猴痘。(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國內昨天確認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相關接觸者從20人下修爲9人,健康監測到7月14日。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說明,國內今天公佈「猴痘防治工作手冊」訂定接觸者追蹤指引,經重新審視後排除不需匡列對象。指引中將接觸者分爲高中低三層級,風險包含同住家人性伴侶等6類,首例個案研判無相關對象,而屬於高風險與中風險對象,監測期間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但是避免性行爲與捐血。

▲首例猴痘入侵臺灣,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明,資料照。(圖/記者洪巧藍攝)

國內昨(24)日確認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個案,是一名自德國返臺的本國籍20多歲男性,目前在負壓隔離病房治療中,相關接觸者需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今日下午公佈,猴痘的接觸者匡列因衛生局依今日公佈之指引重新檢視後,將原來匡列20位接觸者減列爲9位:3位家人、5位醫療人員、其他1位。

莊人祥今受訪說明,國內首次發現猴痘個案,最初是用擴大匡列方式,今天已經公佈相關工作指引,把接觸者匡列處置分爲高中低,根據這些情境重新檢視,包含部分醫護人員防護完備、司機等接觸者距離遠且有經過清消等,就予以排除。

疾管署今日公佈「猴痘防治工作手冊」,當中猴痘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中說明,接觸定義是「自個案發病後至病患所有皮疹均結痂時,曾直接接觸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皮膚黏膜,或在無適當防護下提供照護、相處、接觸病患呼吸道分泌物或體液者」;匡列與處置原則提及,匡列對象依接觸風險等級(高中低)採行適當處置。

其中高風險接觸對象包含:1、同住家人2、曾有任何形式性接觸之性伴侶等,3、曾在無適當防護下,皮膚或黏膜與確診病患之皮膚、黏膜或呼吸道分泌物,或可能被其污染物品(如衣物或牀 單)有接觸者。於個案執行會產生飛沫微粒 (aerosol)之醫療措施時,未穿戴 N95 面罩護目鏡/面罩,且位於同一房間或相距 2公尺內之醫療相關人員。4、清掃被污染的房間時無適當 防護,可能吸入飛沫或揚塵者。5、實驗室操作過程中曾於無適當防護狀況下暴露於具活性 的猴病毒,或可能含有病毒之檢體者。

莊人祥表示,首例猴痘個案發病時仍於居家檢疫期間,家人並無同住,經審視沒有高風險接觸對象,都是屬於中低風險對象。而根據指引,中、低風險對象有各3類:

中風險

1、曾與個案共處同一空間(相距2公尺內),累計超過3小時,且未佩戴外科口罩以上等級防護裝備之醫療相關人員。2、醫療相關人員之衣物與病患皮疹、體液或受污染之牀單或敷料曾有接觸,且未穿着隔離衣者。3、交通工具左右鄰座者。

低風險

1、接觸時有適當防護。2、曾與個案共處同一空間(相距2公尺內),累計未達3小時,且未佩戴外科口罩以上等級防護裝備者。3、社區一般接觸,或於戶外接觸。

值得注意的是,高風險與中風險接觸者,應自我健康監測至最後一次與病例接觸後 21 天。若無症狀可正常工作生活,但建議避免近距離接觸免疫低下者、孕婦孩童,以及在健康監測期間避免性行爲、捐血。如於追蹤期間出現發燒或出疹,應協助其就醫。兩類最主要差異在於,高風險接觸者健康監測需每日至「接觸者健康管理系統」進行回報。

▲猴痘接觸風險等級。(圖/疾管署提供)

根據疾管署資料,首例猴痘個案爲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於今(2022)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莊人祥昨表示,經醫師評估其身上出現水痘樣皮疹,且又剛從歐洲回國,遂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24日確認陽性

莊人祥昨也說明,確診個案目前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將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竈結痂完全脫落纔可解除隔離,個案病況穩定屬於輕症,採取症狀支持性療法,負壓隔離最主要是避免傳染給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