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合歡石滬 漁民每日巡補

石滬是利用海水漲潮時魚羣會隨潮水進入,潮水退去時魚蝦貝類留在石頭縫,漁民算準潮汐起落定時前往捕撈;圖爲長期投入保護石滬資源的老師帶領民衆體驗捕魚技巧。(黎薇攝)

澎湖縣七美鄉的雙心石滬是遊客到訪澎湖的熱門拍照景點,臺灣本島僅有苗栗縣後龍鎮外埔漁港合歡、母乃2座石滬,至今仍保存利用海水漲退潮的水位差捕魚方式。隨着石滬主人年紀增長,加上漁獲量不如以往,石滬遇颱風或強勁東北季風常遭破壞,當地關注石滬維護居民自發僱工填補石滬,希望讓年輕一輩有機會了解早年漁民與大海鬥智取勝的生活方式。

私人所有存世300年

外埔石滬已有300多年曆史,中港溪出海口以南到後龍溪出海口以北海岸線多達22座石滬,每座石滬除了有名字,也各有主人。後龍鎮外埔漁港北邊的合歡、母乃石滬,是島內僅存的2座石滬,苗栗縣政府於2015年將外埔石滬公告登錄爲文化景觀,委託後龍鎮公所維護管理。

後龍鎮文史工作者王啓仁說,早期漁民就地取材,撿拾海邊的磯石在潮間帶以人工方式交錯砌築成ㄇ字半圓形,漲潮時海水淹蓋整個石滬,魚羣隨着海浪遊進石滬覓食,潮水退去時魚蝦便困在石滬,漁民則算準潮汐起落前往捕撈,石滬漁獲量也都受到潮汐、季節影響。

保留先民捕魚智慧

石滬爲私人財產,每座石滬股東有捕撈漁獲權利,也有維護石滬責任,股東因爲持股數不同,所分配的維修區域也不同,平日僅需要稍作維護,如遇颱風或強勁的東北季風后常會毀損,石滬股東須聘請工人來填補石滬,避免石滬缺口越來越大。

儘管石滬漁量已不如以往,編號11號的合歡石滬是現存最完好的石滬,仍有漁民維持每日2次的巡補工作,當地里長也參與維護石滬,希望能保留先民留下的傳統石滬捕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