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時代來臨 臺灣五大跨域創新 打造藍海優勢

工研院《韌生態跨域創價 人才領航專刊發表暨跨域創新論壇,由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右四)領軍,產科國際所長蘇孟宗(右三)主持。圖/工研院提供

臺灣五大跨域創新 打造藍海優勢

工研院醫材領域首家新創上櫃公司,臺灣生醫材料以技轉自工研院腦部手術創舉材料-「泡沫人工腦膜」,建立臺灣神經外科手術里程碑。圖/工研院提供

今年全球有兩個重大事件。第一,Covid-19疫情從年初持續蔓延,並且繼續在全球各國肆虐,截至10月初已經有超過3,600萬個確診案例、超過100萬人死亡,許多國外學校預計到今年底都將維持線上教學的模式。即使未來疫苗研究成功,許多專家預測每隔幾年就會出現重大疫情,可能會成爲全球的新常態。

第二,美中貿易戰已經演變到科技戰,未來除了全球製造供應鏈重新佈局,恐怕也會衝擊全球科技創新的研發合作生態。這兩件重大國際事件,都將加速全球開始爭取「0接觸經濟,0距離創新」(Zero-touch Economy,Zero-distance Innovation)的商機,並加速全球各國思考未來韌性產業或韌性家園的需求。

臺灣作爲全球供應鏈的一環,自然無法置身於外。在總體經濟方面,根據工研院IEKCQM預測團隊研究結果,2020年臺灣製造業產值將爲18.6兆元,產值較去年減少約5%。

另一方面,隨着數位經濟來臨,預期大企業將加碼投入資源與科技,創新的科技與商業模式的速度持續加快,大國及大公司的規模優勢有可能變成大者恆大、贏者通吃,然而,臺灣中小企業佔所有企業的比例高達九成,無法決勝於規模。

我們正面臨了產業、工作破壞或轉型的轉折點,然而,面對困局,危機即轉機,這正是我們以創新思維改變未來產業模式的新契機。

臺灣在世界經濟論壇(WEF)「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的排名爲第12名,其中「創新能力指標的總得分爲80,爲全球第4名,足見臺灣是全球具有優秀創新能力,在「創新能力」的多項次指標中,與跨域創新較爲相關的指標排名包括:勞動力多樣化爲第4名、羣聚發展狀況爲第3名、多方利益相關者合作爲24名,顯見臺灣具多樣性的包容力、地方羣聚的產業優勢,具備了跨域創新的優勢能量。

因此,工研院透過一系列國內外的個案研究,歸納出後疫時代來臨,臺灣應積極發展的5大類跨域創新類型:跨地理區域創新、跨應用場域創新、跨技術領域創新、跨不同世代創新與跨多元文化創新。

跨地理區域創新的重點,在於找到有效率的創新平臺或商業模式,將供給與需求給合成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如Science Exchange的生物實驗研究平臺,媒合全球的生物實驗研究需求與生物實驗研究服務,讓不同地理區域的需求與供給,能在同一個市場上產生交易。

跨應用的創新,在於將其他場域的解決方案,經過技術改良或需求重組,滿足或建構另一場域的需求。如臺灣生醫材料公司的人工泡沫腦膜,就是利用化學工業的泡沫髮膠技術,應用於開腦手術中,解決手術後的縫補不易、易有腦脊髓液滲漏、腦組織沾黏與感染等難以處理的問題。

跨技術創新的重點在於結合不同領域的技術,創造出新的應用需求。例如:史丹福大學的[email protected]專案,利用分散式運算工程技術結合蛋白質摺疊分析技術,以跨領域的兩種技術,嘗試探索目前各種尚未有解決方案的疾病,包含癌症、失智、臟腑纖維化與伊波拉病毒等。

跨世代的創新,則是透過不同年齡世代的共同創新與合作,滿足雙方或特定族羣的需求。以「臺北市陽明老人公寓的青銀共居」爲例,透過陽明老人公寓的青銀共居,學生每人每月提供20小時的公寓服務時數,「以工換宿」參與共居,讓老年人的生活年輕化,也幫助學生降低租金壓力。

跨文化的創新的重點在於透過將新文化內涵包含於既有文化的內涵中,來滿足特定族羣的需求。如戴夫亞斯普雷的「防彈咖啡」,是西藏茶文化結合美國咖啡文化的創新產品,併成爲生酮飲食(高脂肪、適量蛋白質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療法)的必要飲品

臺灣過去在製造思維長期影響下,追求產能成爲特定領域內價值提升的主要創新途徑,然而,跨域創新要能成功,人是關鍵,創新角色的扮演是核心。期待未來臺灣能發揮多元文化與人才優勢,從以人爲本的思維中,延續製造業的功夫、服務業的精神,闖出藍海,穩固不可取代的關鍵地位。(本文作者爲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