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湘土音樂文化,以樂派創演增強文化自信
當音樂人遇到地域音樂,會有什麼樣的故事在音符中流動?12月16日,一檔名爲《去炫吧!樂派》的音樂流派創演綜藝在芒果TV和咪咕視頻正式上線,吸引了廣大音樂人和音樂愛好者的關注。首期節目中,5位音樂人走出錄音棚,走進三湘四水、鄉土民間,與湖南地方音樂交流對話,通過採風,體驗濃郁的風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音樂人表達感受的方式就是音樂創作。5位音樂人從地域音樂中聆聽旋律、汲取營養、採擷火花,通過再次創作,爲地域音樂注入傳承發展的新鮮血液,用流派創演賦予了地域音樂新的生命力。
音樂是情感的容器,是文化的載體,從音樂的起源和流變來看,音樂具有鮮明的地域屬性和人民性。遠古時期,中華大地上已有人類勞作、生息、繁衍。音樂起源論之一的“勞動說”認爲,勞動時有節奏的呼喊和豐收時有節奏的舞動,萌發了遠古音樂的雛形。
隨着音樂的發展,中國古代制定了管理音樂的樂官制度,並形成了“史官記事、樂官採風”的傳統。“風”源於《詩經》中的“國風”,即民間歌謠。每年的一定時段,樂官離開宮廷,行走在田陌山林之間,採集民間歌謠,聆聽勞動者的悲歡和民間疾苦。
《去炫吧!樂派》以人民性這一根本屬性爲主題內核,重拾“採風”傳統,將焦點對準華夏大地不同地區的本土音樂,選擇長沙、福州等5個樂派城市,讓音樂人走出錄音棚,走進厚重的土地中,通過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深刻感受本土音樂背後的煙火故事、生活寓言、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運用自己的音樂才華,創作出一首首爲人民書寫、爲人民抒情、爲人民抒懷的音樂作品,讓音樂作品真正做到“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
這也是5位音樂人共同的心聲,如潘瑋柏和艾福傑尼所言,從各式各樣的音樂裡找到自己的根,讓大家知道本土文化很自信,很酷。
厚植地域文化,使湘土音樂煥發新生命力
音樂根植於土地和人民,在《去炫吧!樂派》首站湖南站的路演歌曲中得到充分體現。
《簸箕上的麻雀》源自民間,用特色鮮明的旋律抒發苗族人民豐收的喜悅之情。《辣椒歌》用簡單直白的語言唱出了湖南人愛吃辣椒、會種辣椒以及火一樣熱情的好客性格。《馬桑樹兒搭燈臺》是傳唱久遠的桑植民歌,可以上溯到明朝時期,背後蘊藏着賀龍元帥堂弟賀錦齋動人的革命愛情故事。花鼓戲現代劇目《補鍋》選段《劉大娘我笑呵呵》則直接以養豬爲主題,歌頌了勞動人民愛國愛家、勤勞致富的人生態度和精神追求。不難看出,每一首湘土音樂都散發着濃濃的鄉土氣息,蘊含着魚米之鄉極富特色的地域文化內涵。
5位音樂人來到長沙近郊的山水田舍間,以做任務解鎖歌曲的方式走進湘土生活和地域文化:吃辣椒宴、猜辣椒感受《辣椒歌》的音樂特質,聽方言猜歌名體驗“八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的湘方言魅力,趕豬、生火、給豬準備晚飯,近距離接觸寧鄉流沙河花豬,體會《劉大娘我笑呵呵》對勞動的歌唱和讚美。
在交流碰撞中,眼界得到開闊,心靈得以充實,靈感悄然生髮,再回到錄音棚時,帶有地域文化特質的音符旋律,在音樂人的再創作中煥發新生命力。
地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去炫吧!樂派》以樂派創演進入地域文化,對其進行再認識、再豐富、傳承延續,可以說從音樂角度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信。
不僅湖南站如此,節目主題內涵也貫穿在後期的路演站點中。以《愛拼纔會贏》爲代表的閩南語歌曲唱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這一大衆心聲,以《咱們工人有力量》爲代表的東北歌曲,則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東北工人建設祖國的火熱幹勁,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精神寫照。5位音樂人又將如何挖掘煥新這些地域寶藏歌曲?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