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新質生產力”|新能源帶火“充電寶” 新型儲能開啓黃金賽道

(原標題:厚植“新質生產力”|新能源帶火“充電寶” 新型儲能開啓黃金賽道)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經濟參考報》11月20日刊發文章《厚植“新質生產力”|新能源帶火“充電寶” 新型儲能開啓黃金賽道》。文章稱,高速公路旁,光儲充一體化超級充電站正式投入運營;戈壁沙漠上,全球首個“雙塔一機”風光熱儲一體化項目全面封頂;廢棄鹽穴裡,“空氣”也能儲存電力……隨着我國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被譽爲“充電寶”的新型儲能技術多元發展、不斷迭代,應用市場不斷拓展,產業生態已初步形成,今年上半年裝機規模相當於此前歷年累計裝機規模總和。

業內人士指出,在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趨勢下,儲能產業已成爲加快建設製造強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連接點,新型儲能正從試點示範走向規模化商用,迎來快速發展黃金期,預計到2025年產業規模或突破萬億大關。

常臺高速白洋湖服務區內,250平方米的車棚頂部,96塊550W太陽能電池組件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源源不斷產生綠色電能,年發電量可達5.3萬度。車棚內,不時有新能源汽車前來充電,速度最快可達到“充電一秒行駛一公里”。

這便是協鑫集團與蘇州交投集團聯手打造的江蘇省高速公路服務區首座“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可同時容納20輛新能源汽車充電,全年預計可服務新能源車10萬輛。

“在光儲充一體能量管理系統控制下,充電站儲能系統可有效收集車棚光伏產生的綠電,能在用電低谷時段給自己‘充電’,在高峰時段給電動汽車‘放電’,智能削峰填谷,平抑充電功率波動。”張家港協鑫超能雲動公司總經理郝三存介紹說。

從充換電站到工商業,再到新能源場站、電網調峰調頻,我國新型儲能技術多元發展,應用場景正不斷拓展。目前我國鋰離子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中,鋰離子電池自商業化應用以來,能量密度提高了近四倍,循環次數超12000次。

在業內人士看來,相對於傳統的抽水蓄能項目,新型儲能具有建設週期短、選址靈活、響應快速、調節能力強等優勢。隨着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新能源發電量佔比不斷提升,電力系統對新型儲能的需求越發強烈。

“在新型電力系統下,將作爲主體電源的光伏、風電等新能源本身具有發電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而負荷側,隨着電氣化程度不斷提高,同時分佈式光伏、電動車大規模接入,用電負荷將由過去的無源變成有源形態,電網安全挑戰巨大,靈活調節資源需求將逐漸成爲電力系統的剛需和標配。”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電動交通與儲能分會會長劉永東指出,新型儲能作爲靈活調節資源之一,由於其配置靈活、響應速度快的特點,可在保障電力電量平衡、提高系統安全裕度、促進新能源高效利用方面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將深刻影響“源網荷”各個環節電力系統運行。(記者王璐、李昱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