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陳麗君、遲子建有一個共同話題:文藝創作如何繁榮發展?

5月24日,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繁榮文藝創作分論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演員胡歌、“越劇頂流”陳麗君、網紅博主意公子……這場分論壇因數位流量大咖的出席而備受關注。

文學如何觀照時代?如何根植傳統文化繁榮舞臺藝術創作?如何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熒屏史詩?網絡文藝如何擁抱未來?來自文學、舞臺藝術、廣電、互聯網等領域的大咖嘉賓齊聚一堂,圍繞以上主題進行分享和交流,共同爲文藝創作的繁榮發展出謀獻策。

作家要擁抱五味雜陳的生活

文學是戲劇、影視等諸多藝術門類的母體和源泉。與會嘉賓紛紛表示,文學須扛起觀照社會、觀照人類、觀照當下的責任。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認爲,中國文學始終在與歷史、國家,乃至廓大的世界進行對話,中國的歷史意識和民族傳統一直沉潛在文學之中,我們擁抱文學就是在打撈鮮活的當下中國。

“作家的造血功能來自強悍有力的想象力推動下的原點——生活本身的熱度、鮮活度。”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黑龍江省作協主席遲子建認爲作家要擁抱五味雜陳的生活,她將好的作家比喻成小雜貨店主,不在都市,偏於一隅,要想和鎮上的人進行無隔閡的對話,必然要熟悉這些人的聲音、氣味。

活動現場,與會嘉賓從文學與時代談開,深入剖析了文學與生活、文學與故鄉的聯繫。中國作協副主席、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現場提出一個新的理念,在當前文化交流交融更加密切的當下,隨着書寫範圍的擴大,自己的故鄉也在不斷擴大,寫過的地方都是故鄉。“歷史是共同書寫的、文化是共同創造的、精神是共同培育的。我想從這個意義上講,都是我們的故鄉。”

“文學是精神的故鄉,故鄉是生長的文學。文學歸根結底是回頭看的,不斷回看來時的路。”北京市作協副主席、《寶水》作者喬葉強調作家的寫作必然在時代中。“作家和時代,就是浪花和大海、莊稼和土地的關係。弱水三千,取一瓢飲,這一瓢水裡也是時代的成分。”

傳統文化是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

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中國思想、中國精神、中國氣象,已成爲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

《新龍門客棧》演員陳麗君如今成爲“越劇頂流”,近來更是因參加《乘風2024》而成爲熱搜榜“常駐嘉賓”。陳麗君認爲,要讓戲曲再次繁榮起來,不僅要做好戲曲非遺傳承保護工作,還要勇於創新,勇於打破邊界,把非遺時尚化,要把經典流行化,要想方設法地去打破觀衆的觀賞壁壘。

深圳原創舞劇《詠春》爲全國人民帶來一場“舞武交融”的視覺盛宴。深圳歌劇舞劇院演員、舞劇《詠春》中葉問的扮演者常宏基前一晚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結束後,連夜趕來深圳參加論壇。他表示,爲了將舞蹈與武術融合,更好展現中華武術的力與美,團隊花了一年多時間學習的詠春拳、八卦掌、太極拳等。“通過舞蹈藝術承載厚重的傳統文化,已成爲自己肩上的責任。”會場發言結束後,常宏基又立馬趕去機場飛回北京,參加今晚的《詠春》演出。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編導周莉亞以自己執導的《只此青綠》、舞劇《詠春》爲例,指出這些劇作正是站在當下與傳統進行對話的成果。“創作就好比‘細熬慢燉’,我們需要讓創作慢下來、靜下來。真正走進題材,瞭解題材背後的文化,去感受它。這樣才能真正創作出有深度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周莉亞說。

深耕內容產出優質文化產品

近年來,沉浸式演藝項目逐漸推廣,舞臺劇佳作一票難求,網絡視聽節目蓬勃涌現……文藝領域的創新創造,正轉化爲源源不斷的文化供給。如何打造優質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羣衆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成爲論壇熱議話題。

李逍遙、梅長蘇、阿寶……影視演員胡歌用精湛的演技塑造了諸多經典角色。活動現場,他結合自身拍戲的經歷分享了拍戲的心得體會。在他看來,任何一個角色的創作都是沒有捷徑的,演員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精力去體驗生活,才能把人物塑造好。“拍《繁花》時,我大部分時間都會騎摩托車去現場拍戲,尋找阿寶的衝勁。”

優質文化產品都離不開對內容質量的堅守。中國劇協副主席、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強調,文藝創作不要形式大於內容。只有內容與形式達成“徹底地統一”,才能創造藝術之美。“今天很多藝術創作有很多‘大製作’,包括多媒體置景、AI、VR等數字技術。但是如果‘大製作’擠壓了歌唱、舞蹈、臺詞的生命力,則反而會讓藝術本身褪色。”

作爲傳統文化網紅博主,意公子分享了她對文化短視頻創作內容深入淺出的看法。“我們創作內容時有六字箴言,‘深入、淺出、共情’,其中‘深入’最重要。”她透露,今年將啓動“重讀語文課本”策劃。“人到中年,經歷了幾十年的閱歷,重讀語文課本時,你會發現,那些曾經死記硬背的詩歌、文章,在人生的某一刻‘撈’了你一把,會發現那些曾經種在我們心裡的種子發芽了。”

文|記者 周欣怡 孫磊圖|記者 鍾振彬 樑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