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超過一個月,確診病例數終於下降,但也對經濟造成重大沖擊,大陸「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受到許多質疑。大陸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5日在微博上發文表示,清零很重要,但只有成本可控的清零才更有意義,才能鼓舞全國,起到示範作用,「肯定不能用不斷封城來維繫新冠病毒的低傳播。」
胡錫進提到,自私的說,他有退休金,清零對我最好,「來一波疫情就別管花多大成本清零一次,我在家貓一陣,然後去安全的『社會面』嗨皮一陣,有啥不好的?」
胡錫進說,然而社會不能圍着他這種退休者的利益轉,社會上還有很多人在愁工作,愁收入,抗疫的目標其實是兩個,保生命安全,保經濟少受損失,「一旦抗疫付出的經濟成本比疫情傳播對經濟造成的打擊還要大,情況就會變得很糟糕。」
▼上海封城已超過一個月。
胡錫進指出,他強烈希望北京市能夠在控制抗疫成本方面形成一個突破,「清零很重要,但只有成本可控的清零才更有意義,才能鼓舞全國,起到示範作用。」
胡錫進說,他注意到,北京市爲了控制成本做了很多探索,朝陽區到現在仍不封區,這應當算是很英勇的決策了,「我想說,如果北京用這一套收拾不了Omicron,它還是進一步傳播開了,那麼我覺得北京人得接受那一嚴酷現實,國家也要接受。」
胡錫進強調,肯定不能用不斷封城、切斷中國地區之間的人員聯繫來維繫新冠病毒的低傳播,那樣所導致的後果將比在世界其他國家看到的疫情失控後果更加嚴重,「經濟困頓會帶來一系列國內問題,也會惡化中國的國際處境。中國今年制定了5.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實際執行結果不能比這個目標差得太遠,我們必須爲此而努力。」
胡錫進還說,在他看來,北京的抗疫屬於「背水一戰」,上海失陷了,北京如果也守不住不搞大範圍休克療法的底線,那麼人們對抗疫的綜合信心將受到沉重打擊,社會心理的防線將被擊穿,所以北京市肩負着十分重大的使命,「或者築牢低成本抗疫的底線,或者把實情告訴整個中國社會。前者需要智慧,後者需要勇氣。它們共同維繫的是實事求是這條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