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信喪失默契不再 臺港回不去

香港利用簽證手段展現政治態度,迴歸20多年來時有所聞,但這次我駐港機構人員集體撤回,卻是第一次,足見雙方已近乎撕破臉。圖爲2010年8月港臺交流平臺舉行首次聯席會議。(新華社

香港利用簽證手段展現政治態度,迴歸20多年來時有所聞,但這次我駐港機構人員集體撤回,卻是第一次,足見雙方已近乎撕破臉。此次肇因於「一中承諾書」,既然稱之爲「承諾書」,就代表雙方沒互信,需要靠白紙黑字來確認。民進黨執政這幾年來,不只香港,連陸生來臺也有大學版的承諾書。當兩岸喪失了政治互信,原來的良性默契,就成了敵意螺旋,一方愈不想承認,另一方愈要逼着承認。

此次一中承諾書,源自「錢七條」,即大陸已故前副總理錢其琛在1995年發表的《香港涉臺問題基本原則政策》,其中第7條提到:臺灣現有在香港的機構及人員可繼續留存,他們在行動上要嚴格遵守香港基本法》,不得違背「一箇中國」原則,不得從事損害香港的安定繁榮以及與其註冊性質不符的活動

回顧香港迴歸20多年來,簽證卡關小動作時有所聞。如1999年因李登輝發表特殊兩國論時任中華旅行社總經理安國工作簽證未獲續簽;繼任者張良任也在等了13個月後,才於2001年1月赴港履新。陳水扁時代,2005年1月時任臺北市長馬英九規畫訪港,但到啓程前一天仍未獲港籤,被迫取消行程

政府時代,香港曾希望臺灣駐港機構能簽署類似體現「錢七條」的文件,不過因更上層的兩岸關係框架,有着九二共識互信基礎,所以即使不籤,也不影響人員派駐。

民進黨2016年5月上臺後,「一中承諾書」也曾出現在校園,要大學承諾陸生來臺交流所參與的課程中,「並無涉及兩岸關係一中一臺等政治議題相關言論」。

可以說兩岸因沒有政治互信,在任何涉臺活動或議題,大陸都更堅守一中大原則,像是鐵板一塊,但也是其「底線意識」。譬如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20日就刻意以「中國香港特區中國臺灣地區」來稱臺港;21日大陸外交記者會上,有外媒問起此事,發言人趙立堅則迴應:「這不是一個外交問題,請你向我們主管部門詢問」。

臺港的特殊關係,也體現在國臺辦的組織架構,國臺辦下設的12個局,其中一個就是「港澳涉臺事務局」。2019年9月香港反送中運動平息後,北京就派港澳涉臺事務局副局長朱鳳蓮轉任新聞局副局長兼發言人,當時外界就解讀是因應臺港情勢變化

兩岸關係決定臺港關係,有互信,就有默契,就能求同存異;沒互信,就會互疑,就容易誤會誤解,鬧僵撕破臉。當兩岸關係回不去,臺港關係就挽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