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從領土爭端看大陸的民族主義

中印軍隊在兩國邊境班公湖地區於2月10日正式達成協議脫離接觸,對峙局勢取得的重大突破。圖爲兩軍在實控線上簽署協議。(圖/美聯社

最近,從蔡英文總統陸委會邱太三主委都對兩岸恢復交流念茲在茲。特別是邱太三甫一上任便信誓旦旦「兩岸交流勢必要恢復」,並期待未來兩岸能春暖花開。對於「跌跌不休」的兩岸關係,這當然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然而,除了增進相互瞭解以減少誤判,未來兩岸恢復交流後更需要強化彼此的同理心。具言之,大陸固然應認真體會臺灣人民對自由民主的珍惜與堅守,臺灣也需加深對大陸愛國主義的理解。

農曆新年後,持續大半年的中印邊境對峙正式告一段落,兩岸輿論場卻因歐陽娜娜等臺灣藝人致敬解放軍戍邊將士而重啓口水戰。三立等綠營媒體對歐陽等人的愛國熱情好一陣冷嘲熱諷,環球等大陸媒體則反脣相譏「臺媒心態崩了」。綠媒從一開始便隔岸觀火,並傾向於認定中印衝突源於中共窮兵黷武與民族主義情緒氾濫。大陸則相信兩岸既然同屬中華民族,在領土爭端民族大義上理應愛國優先,一致對外

法理上講,只要《中華民國憲法》沒有修改「固有疆域」,中印爭議領土即使是遠在喀喇崑崙的一片不毛之地,也不是與臺灣毫無干系。甚至可以說,解放軍浴血奮戰保衛的不僅是中共的地盤,也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土地。就算臺灣人對阿克賽欽藏南等地的歸屬無動於衷,釣魚臺總是要爭取的。在釣魚臺問題上,兩岸顯然是有共同利益的。無論出面保釣的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都不能坐視釣魚臺落入日人之手。

然而,對於大陸高度重視的民族大義與極力推崇的愛國主義,臺灣似乎並不感冒。民進黨政府表面上對中印衝突作事不關己狀,不公開選邊站隊,實際上卻藉機拉攏印度一起「抗中」。蔡政府口頭上捍衛釣魚臺主權,滿腦子卻都是臺日親善,行動上當然無所作爲,甚至駐日代表謝長廷被調侃爲「助」日代表。這些雖然不是兩岸關係的主要癥結,但也增加了大陸對臺灣當政者的不滿與反感。

自習近平上臺以來,大陸國力日盛,當局信心走強,在敏感的領土爭端上不再一味息事寧人。早在2013年7月,習近平在宣示大陸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同時,強調決不能放棄正當權益,更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此後北京南海臺海、中印邊境等爭議區域都大大強化了鬥爭準備,以實際行動展示「中國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2016年7月,應菲律賓請求設立的南海仲裁庭作出對大陸不利的仲裁後,《人民日報官微製作的「中國一點都不能少」宣傳畫刷爆大陸社交媒體,民衆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2021年2月,在大陸決定公開去年中印衝突中犧牲的邊防官兵的事蹟後,《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等愛國歌曲再次讓億萬人民熱淚盈眶。

受西方媒體敘事框架的長期影響,加之綠媒煽風點火,不少臺灣民衆對大陸的愛國主義存在一定偏見,甚至認爲大陸只有狹隘激進的民族主義。不過,從此番中印衝突過程來看,無論是率先公開傷亡、高調錶彰官兵,還是官方封殺中國APP,民間抵制中國貨,煽動民族主義的無疑是印度。反觀中國大陸,儘管取得了勝利,但爲了穩定邊境局勢,避免進一步刺激兩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剋制。直到流血衝突發生八個月後,官方纔正式披露加勒萬河谷之戰的真相、解放軍傷亡人數以及軍方表彰與撫卹的細節。

同樣地,在南海問題上,大陸一方面加強維權,另一方面並沒有恃強凌弱。因此2016年10月,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上任不久就訪問北京,選擇與中國擱置爭議,和解共生。在釣魚臺問題上,也是日本「國有化」挑釁在先,大陸纔有後續的一系列反制動作,包括最近通過的《海警法》。可見,大陸對外鬥爭並沒有從忍氣吞聲一下子躍進到張牙舞爪的另一個極端,總體上還是堅持有理有利有節。雖然大陸民間的民族主義情緒時有迸發,但北京在2019年年底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依然清醒地認識到,愛國情感需要理性表達,極端行爲不可取,涵養積極進取、開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國民心態纔是正途。

總之,綠媒渲染大陸武力擴張,民進黨指責對岸破壞現狀,都是服務於所謂「抗中」大計,與事實不盡相符,不利於臺灣民衆客觀認識大陸,特別是正確理解大陸的愛國主義。接下來兩岸恢復交流後需要吸取教訓,推動交流向高品質方向發展。(作者爲大陸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