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看天下-華人洋名最好應地制宜

插圖/傅建中

西風東漸後,國人取洋名逐漸成爲風氣,特別是那些在洋學堂唸書或到國外過學的人,於是中國人叫約翰(John)、瑪麗(Mary)、喬治(George)、鮑伯(Bob)的隨處都有,久而久之,他們中文名字叫什麼,反而不爲人知了,這種現象尤以在國外生長的中國人爲甚。

我最近整理舊物,看到一份三十年前臺北駐美代表處所辦中文班的學生名單,赫然發現現任駐美代表袁健生子女都有非常典雅的中文名字,分別是袁則定(子),袁則靜(女),在此之前,由於他們和我的子女年齡相仿,念同一間小學,只知他們的洋名是Billy(男)和Alice(女),根本沒法和他們的中文名字則定、則靜聯想在一起,因爲他們常住美國生活在美國人圈內,很自然的大家都叫他們的洋名字,如我們堅持叫他們的中文名字,恐怕他們自己都覺得不自然而怪怪的。反之,如果他們長於中國社會,生活在中國人圈內,十之八九大家都叫他們中文名字,除了他們的洋朋友之外。

另有一些中國的名人有洋名的,像顧維鈞葉公超沈劍虹魏景蒙,在國際上和他們的外國朋友中,他們就是威靈頓(Wellington)顧、喬治(George)葉、詹姆斯(James)沈、吉米(Jimmie)魏了,中國名字反倒隱而不顯了。當然也有相反的例子,如民國初年一直追隨孫中山、寧漢分裂前擔任中國外交部長陳有仁(蔣介石清黨後,陪同宋慶齡去莫斯科向蘇聯謝罪),很少中國人知道他真正的名字是Eugene Chen或Eugene Bernard Acham,因爲他是生在千里達華人,且有黑人血統,受教育於英國、香港的名律師陳丕士(Percy Chen)是他的兒子

在國際上聲望很高,一生有近一半的歲月住在美國,還有好幾位親密的美國女友,卻從未取個洋名的是胡適,他的兒子胡祖望(人稱T.W.Hu)也沒有洋名,孫子胡復遵循父祖的傳統,依舊沒有洋名,可是他的名字拼作Hu Fu,洋人搞不清楚到底他姓Hu,還是姓Fu,鬧了不少笑話,大概後來不得已才取了個洋名叫Victor,和胡爲真的洋名相同。

還有一些人有洋名,但名氣沒有以上諸人大,並且他們的宦途和事業在臺灣,如宋楚瑜戴瑞明(前駐教廷大使),較爲親近的朋友仍叫他們James和Raymond(二人的洋名),也有名氣更大或與宋、戴二人伯仲之間,但沒有洋名,中外人士就把他們英文名字拼音的第一個字母代替稱之,所以李國鼎是K.T.、孫運璿是Y.S.、周書楷是S.K.、另一S.K.是胡旭光(前駐美大使館公使),程建人是C. J.。

此外有些爲中國人熟知的外國人取了道地的中文名字,像大名鼎鼎的「中國通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極端親臺國會議員周以德(Walter Judd)、美國前駐華大使李潔明(James Lilley)、恆安石(Arthur Hummel,Jr.)、芮效儉(Stapleton Roy)等是。他們的中文名字和他們的英文姓氏幾可說是風牛馬不相及,頗有「中學爲用,西學爲體」的意味。新任美國大使中文名駱家輝(見圖,新華社照片),英文是Gary Locke,對中國人來說,駱家輝比Gary Locke親切和容易上口。看來血濃於水,洵非虛語。

一般說來,東南亞的華人不大取洋名,如新加坡的李光耀李顯龍父子即是,當然他們的英文名字也不是標準拼音,而是按照他們所說的中國方言拼,不過李光耀爲了和西方大國的領袖們打成一片,還是取了個Harry的英文名字,但不常用,只有和西方政治領袖們耳鬢廝磨、把臂稱觴時才用,上世紀七十年代他訪問華府白宮作客時,《華盛頓郵報社交版的報導就管他叫Harry Lee。

生長在國外,爲融入當地社會,使用洋名,無可厚非,像已故的武打明星李小龍,對西方人而言,他的名字自然是Bruce Lee,並且如雷貫耳,幾乎家喻戶曉,若硬要叫他Xiaolong Li, 那不僅饒舌,也很彆扭。對不說英語的中國觀衆來說,李小龍自是比Bruce Lee來得響亮,所以我主張:華人的洋名,應該(國)內(國)外有別,因地制宜,以收最大的邊際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