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進宮難”還得靠加大文化供給

適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故宮近來“一票難求”。媒體調查發現,網上有不少黃牛做起了加價代搶故宮門票的生意,還將不對外出售的展覽“嘉賓票”炒到了1800元/張。

近年來,600歲的故宮越來越火,客流量居高不下。碰上特展、假期以及下雪等特殊天氣,門票更是“秒空”。民衆趨之若鶩,黃牛自然不放過商機,線上線下代搶、代購好不熱鬧。此前,在一些二手交易平臺上,“紫禁城上元之夜”免費門票的價格一度炒到5000元/張。而此番,一些人又盯上了官方送出的展覽“嘉賓票”,可謂無孔不入。對於網上衍生的各種“買賣”,故宮方面已提醒遊客切勿相信、以免受騙,而這也說明“嘉賓票”等特殊門票的發放、審覈應當更嚴格,不能給轉讓炒賣、擾亂市場留下空間

黃牛要嚴打,但“進宮難”背後的文化供需問題更要好好審視。從《千里江山圖》引發“故宮跑”,到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帶來“首博熱”,再到《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叫好又叫座,可以看出,隨着生活越來越好,人們的文化需求愈發強烈,高雅厚重的東西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成了“香餑餑”。這雖是好事,但時不時出現的“洛陽紙貴”現象,也反映出優秀文化產品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問題。眼下各文博場所的展覽雖多,但高品質、有厚度的依然偏少,這一問題不解決,“抱着水缸喊渴”的矛盾就會始終存在。

“不創新,沒有一家博物館大門能夠開得下去。”供需兩端更好連接,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一方面,傳播方式要創新。就拿故宮來說,這些年做APP、搞H5、拍紀錄片以及線上辦展,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書寫古籍裡的文字都“活了起來”,效果有目共睹。對此,其他單位不妨學習借鑑,打出自身知名度。另一方面,服務方式也要創新。比如進一步增加開放面積時間,以及在辦大展時推出分發號牌、分時段參觀措施,既合理限制人流,又給看展創造相對舒適的環境時刻保持與時俱進、服務大衆姿態傳統文化才能更多“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對於北京這座文化名城來說,文博場館、文化資源數不勝數,各方更需協力探索、推介更多好去處,滿足市民、遊客的多元文化需求,這也遠比某一個景點被擠爆更有意義。(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