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深度】在“西非門戶”貝寧,近觀中非友好“支點”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赴貝寧特派記者 黃培昭】在西非幾內亞灣沿岸,有一個美麗、獨特的國家,那就是有着“西非門戶”之稱的貝寧。該國面積約爲11.3萬平方公里,人口總量2022年達1340萬。日前,《環球時報》記者走進貝寧,在包括首都波多諾伏在內的多個主要城市進行採訪,實地探訪尼貝石油管道等項目,瞭解中國援貝寧醫療隊的日常工作,與當地孔子學院的學生進行交談,從一個個細節中感受貝寧的發展,也明白了爲什麼說這個“西非門戶”是中非友好的一個“支點”。

“貝寧是非洲經濟發展的綠洲”

《環球時報》記者站在波多諾伏的港口眺望,眼前是波光瀲灩的幾內亞灣,再過去,是浩瀚無垠的大西洋。擁有125公里海岸線的貝寧位於西非地區中南部,東鄰尼日利亞,西北、東北與布基納法索、尼日爾交界,西與多哥接壤,南瀕大西洋。貝寧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爲連接周邊內陸國家和國際貿易的重要通道,到港貨物多轉口銷往尼日利亞、尼日爾、布基納法索等周邊國家。

貝寧的沿海位置有利於其發展漁業和港口服務業,還有助於吸引國際投資。貝寧的自然地貌多樣,包括沿海平原、河谷和內陸高原。有些地區適合發展農業,且擁有一些包括棕櫚油在內的自然資源。不過貝寧並非資源大國,其石油、天然氣及其他礦產資源並不富饒。加油站的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貝寧的燃油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因此價格不菲。

波多諾伏是貝寧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國民議會的所在地。但也有說法稱科托努纔是貝寧“事實上的首都”,是貝寧政府的所在地,國際航班也都在此起降。科托努不僅是貝寧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也是西非沿海地區的主要港口之一。

和不少非洲國家一樣,貝寧也受到來自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很多當地民衆成爲奴隸貿易的犧牲品。1904年,貝寧併入法屬西非,1913年淪爲法國殖民地。1960年獨立,成立達荷美共和國。1975年改名爲貝寧人民共和國,1990年又改名爲貝寧共和國。貝寧至今仍留有不少殖民印記,雖然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但法語在當地很普及,街道上隨處可見法語標識,人們講話也大都用法語。法國文化還在點點滴滴地影響着貝寧的普通民衆,比如不少當地人仍有着吃法棍麪包的習慣。

中國駐貝寧大使彭驚濤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貝寧被視爲“非洲的拉丁區”,因爲在前殖民者法國人的眼中,貝寧是個有文化、有歷史的國家,而巴黎的拉丁區正是大學和知識分子最爲集中的地方。貝寧是非洲的文明古國,這也是1988年中國在衆多非洲大陸國家中,選擇在貝寧最早設立中國文化中心的緣由之一。

在經濟發展方面,貝寧是聯合國宣佈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不過,貝寧總統塔隆2016年上臺執政以來,堅持務實的發展道路,讓貝寧實現了較快的經濟發展,在7年多的時間裡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近翻了一番。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間,貝寧也是非洲大陸少有的能保持經濟增長的國家。用塔隆的話說,“貝寧是非洲經濟發展的綠洲”。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去年貝寧的經濟增長達到6.2%,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報告顯示,儘管受到新冠疫情、俄烏衝突、尼日爾政變等地區局勢動盪的影響,貝寧的經濟仍具有彈性和活力。

相比非洲其他國家,尤其西非地區,貝寧國內政治更加穩定,社會治安也較好。據記者瞭解,貝寧人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不少變化,比如參加一些重要活動會準時抵達。

近些年,貝寧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也扮演着越來越積極的外交角色,致力於維護和平、安全以及合作。去年7月26日,尼日爾發生政變後,塔隆第一時間赴尼日爾首都尼亞美,就該國總統巴祖姆被衛兵扣留事件進行調解。

“這爲貝寧農民帶來致富的機會”

塔隆曾在塞內加爾達喀爾大學就讀,也有在法國、貝寧經商的經歷,對非洲國家自身的發展問題和西方國家政治經濟制度都有深入的瞭解。“中國成功的發展模式,正在激勵所有發展中國家!”去年3月,在接受法國電視臺採訪時,塔隆當場反駁法國主持人用西方國家一貫的說辭對中國進行的污衊,並強調說,中國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對我有很大的激勵”。

去年8月底至9月初,塔隆對中國進行第三次訪問。訪問期間,塔隆不僅出席了2023年服貿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還前往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他在峰會講話中主動宣佈,貝方決定對中國公民實施完全免籤。

《環球時報》記者在首都和主要城市採訪時,經常見到中國元素,如中國幫助修建的議會大廈、體育館等。記者還探訪了穿越尼日爾全境、貫穿貝寧南北、全長1980公里的尼貝石油管道項目,這是中國石油投資建設里程最長、施工地質地貌條件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且一次性建設完成的跨國管道項目,被當地媒體譽爲中尼、中貝合作的標杆,“一帶一路”建設的典範項目。該項目還通過“鑄才技工培訓”爲管道沿線的當地居民提供木工、電氣、汽修、挖掘機等30餘個專業的技術培訓,目前累計培訓學員已達642人。

貝寧科托努港5號碼頭項目由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非洲物流》雜誌2021年將科托努港列爲非洲十大最佳港口第六位。《環球時報》記者實地探訪時,碼頭擴建工程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工程車輛來往穿梭,挖掘機轟鳴聲此起彼伏。項目經理陳新告訴記者,該項目目前聘用屬地員工近400名,建設高峰期將聘用屬地員工約600名。

在科托努北部多吉巴塔小鎮附近的大菠蘿地裡,《環球時報》記者看到一顆顆令人垂涎的菠蘿。種植菠蘿的貝寧農民巴卡里說,他希望能將更多的菠蘿出口到中國。去年,中貝兩國正式簽署了貝寧鮮食菠蘿輸華植物檢疫要求議定書。巴卡里表示:“這爲貝寧農民帶來致富的機會。”他還告訴記者,貝寧的菠蘿在吃之前不需要用鹽水泡,直接吃的口感便十分甜美,也因此有“非洲甜麪包”的美譽。

據瞭解,2019年,中國和貝寧簽署了允許貝寧大豆進入中國市場的協議,給雙邊貿易額帶來大幅增長。2020年貝寧對華出口額增長300%,其主要原因就是大豆出口量躍升。同年,貝寧國內市場上的大豆收購價格增長3倍,當地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向東看”,擁抱中國

從科托努驅車向西北行駛兩個多小時後,《環球時報》記者來到中國(寧夏)援貝寧醫療隊所在的洛克薩城。從事眼科專業臨牀工作30年的援貝寧醫療隊總隊長李芙蓉在接到貝方醫院緊急求助電話後,立刻趕往醫院爲一名左眼受傷的患者進行檢查和手術。長達4小時的手術後,這名22歲的患者緩慢地試着睜眼、閉眼,隨後激動地用法語對醫生說:“非常感謝!”次日換藥時,患者還主動邀請中國醫生拍照留念,並用還不太熟練的中文連聲說“謝謝”。

當《環球時報》記者說起這些所見所聞時,彭驚濤大使表示,貝寧是中國同非洲友好的一個“支點”。他說:“有貝寧的前政要、國家領導人會向我唱《大海航行靠舵手》,老百姓會主動對我說‘你好’。貝寧人還成立武術隊,把中國舞龍、舞獅展示給當地觀衆。”就在2月10日正月初一,貝寧中國文化中心還攜手阿波美-卡拉維大學孔子學院舉辦“走進中心過大年”暨“歡樂春節”啓動儀式,共600餘人出席活動共慶新春。

《環球時報》記者在貝寧採訪期間也探訪了阿波美-卡拉維大學孔子學院。當記者來到教室時,孔子學院的學生們正在上課,他們見有中國客人進來,都興奮地站起來歡迎。回學院探望老師的畢業生賀西婭告訴記者,她現在供職於中國江西在當地的一家水利公司,雖然剛工作不久,但薪酬已超出貝寧國家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的七八倍。

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已有140餘名貝寧阿波美-卡拉維大學孔子學院的學生被推薦赴中國留學。孔子學院貝方院長於連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貝寧正在“向東看”、擁抱中國,希望通過加強與中國合作,搭乘 “一帶一路”發展快車,擺脫貧窮,走向富強。

非政府組織、民調機構“非洲晴雨表”202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34個被調查國家中,貝寧對中國的經濟政治影響力給予積極評價的比例是最高的,達到88%。《環球時報》記者在科托努港採訪時,來自英國的項目法律顧問皮婁告訴記者,“在非洲,只有中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比起美國和法國,中國以衆多龐大的基建項目、友好的對非政策、不帶私利的外交行動,樹立起良好的大國形象。他說:“中國在非洲僅僅處於一個新的起點,我想10年後,甚至用不了10年,中國將發揮更大的引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