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臺灣──抹滅信仰 日毀臺千餘座寺廟(三)

1938年岸里社公學校畢業學生與師長參拜豐原神社。(作者提供)

中壢郡的關西街(關西鎮)響應此一寺廟整理運動,命令青年團團員土地公福德正神祠廟破壞,當時身爲教員也是青年團團員的客家人吳濁流,就奉命破壞郊外一處土地公廟。吳濁流於是與青年們準備了紙錢和香,恭恭敬敬地將原委向土地公說明,並且祈求暫至鎮上的大和宮避難。燃了紙錢後,將土地公的神體奉置在大和宮的神桌上,隨後毀除該土地廟。然而即使剷除了村裡全部的土地公,但戰事依然持續;此外,又例如遠在僻處的花蓮縣玉里鎮末廣地方,日據末期禁拜土地公與媽祖婆,其土地公廟也遭廢改作倉庫等其他用途,惟該地好幾處土地公已被人抱走藏匿。

皇民化舉措變本加厲

寺廟整理對臺灣漢人而言,實際上是信仰的抹滅,然而物極必反。1939年2月1日,《臺灣日日新報》刊載總督府反對寺廟全廢方針的報導,總督府認爲執行寺廟全廢的急激改變,徒然刺激民心,恐將受其惡性影響。中壢街仁海宮信徒旋即發出反對寺廟整理的言行,迫使中壢郡當局邀集知名相關人士官吏等兩百人,召開中壢街寺廟廢止懇談會,亟力爲日方的寺廟整理政策辯護。及後,英國與美國在南洋戰線上也大肆宣傳稱,如果某地落入日人統治下,原有民間信仰就會遭破壞,(寺廟)就會被改建爲神社。此事後來在日本國會中也被提出,並被誇大渲染。

1940年12月16日,新任臺灣總督的長谷川清,就面臨因寺廟整理所衍增的臺人反日情緒。在1941年4月的地方會議上,長谷川清指出不能只用外在激進方式導正臺灣人民的舊有信仰,同年10月決定停止寺廟整理;長谷川清在其《治臺回顧》中即坦敘「寺廟整理不僅直接關係到信仰自由,對民心造成重大影響,若又因時局而固執強行,則將造成臺灣人諸君的反撲,甚至形成帝國議會的問題,我經冷靜判斷,就任後立即採取慎重調查,經研究之後,確立根本方針,原則上決定停止,而實際上也已中止寺廟整理」。但隨着太平洋戰爭的加劇,長谷川清任內的某些皇民化舉措,反而是變本加厲。

全臺寺廟總數由1936年的3,403座,降至1942年的2,327座,減少31.6%。同期間計有361所寺廟被搗毀,819所寺廟移供日本佛教之用,或改爲國語講習所等它用,至於被燒燬或擊碎或移作它用的神像,則高達13,700餘座;斯時(1936-1942),全臺各地執行寺廟整理的情形差異頗大,例如臺北州初始即無意積極進行寺廟整理,臺中州與澎湖廳的州廳當局則不立方針對策,故此三地幾乎無所變動,但高雄州新竹州、臺南州則執行頗爲嚴格,三州計共309座寺廟被搗毀,786座寺廟被移供它用,其中臺南州與高雄州共有13,015座神像被燒燬或搗毀;臺北帝國大學講師宮本延人於1942年奉臺灣總督府之命調查寺廟整理情形,依該調查數據顯示,臺北州進行的寺廟整理比率僅7%、臺中州9%、新竹州40%、高雄州54%、臺南州56%。但同一州內,步調也不一致,例如臺南州下的新豐郡、斗六郡達到100%,也就是所有中國寺廟全遭廢毀,但同爲臺南州下的東石郡(朴子)卻僅0.3%、臺南市亦僅0.4%。

威迫臺灣人參拜神社

日本佔據臺灣後,臺灣總督府於全臺主要城市如基隆、新竹、臺中、彰化、嘉義、臺南、高雄等地建造神社。1934年時臺灣僅有26座神社,數量上非常少,且多是建在日人聚集的地方。斯時(1934),日人規定以一街莊(鄉鎮)一神社爲原則,於臺灣樞要之地興建神社,作爲臺民敬神崇祖、報本反始聖場兼社會教化中心。

如果依一街莊一神社的標準,則全臺共需約300多所神社。如果要達到此一目標,事實上困難重重,因日人神社除需建於遠離市區的山岡森林等安靜地方,並須一定規格,戰爭年代建築器材木料等調度緊張,且神社是由上而下,體現國家價值觀者,故缺乏信徒,從而捐獻無着,致建造經費及後續維持費用難求等。惟日人仍在臺大興土木,建造神社,其中以1935-40年間最爲密集,計共新造34所神社。

1941年後,因太平洋戰事加劇,資金建材不足,致神社興建日益艱難,代之起者是將社升格爲神社,以此彌補神社興建之不足,並賦予神社象徵皇國精神的權威,圖謀動員臺人以集結強大戰力二次大戰結束前,全臺51郡中尚有9個郡未設神社,當時全臺共有神社68所,與日本臺灣殖民當局所謂一街莊一神社計300多所神社的期望,尚有非常大的距離。

日人在臺所建神社中,最具代表性者即爲結合天皇崇拜與軍國主義的建功神社與護國神社,兩社均系靖國神社系統之一,主要是祭祀爲日本犧牲的將校軍士。建功神社完工於1928年,位於臺北市南門町植物園內(舊時臺北市中央圖書館);1940年,臺灣總督府告示,將於臺北市大直創建臺灣護國神社(即今臺北市大直之忠烈祠),並於1941年1月動工。斯時,日本當局並徵調大批民間學生或青年義務參加勞動,以供做對神社的一種奉仕(服務),俾使彼等在興建神社過程中,培養對神社的崇敬心理。臺灣護國神社於1942年5月完工,其鎮座祭典委員長樑井淳二即雲「在帝國南進基地的臺北市大直淨地,創設碥灣護國神社,奉祀靖國神社祭神中與臺灣有關的護國英靈實系最佳模範」。

約1939-40年間許,日本當局曾強制臺籍老師穿着日人的和服。斯時,新竹郡即令郡下臺籍教員及其家屬必須穿着和服,前往新竹神社參拜,並祈禱武運長久,惟該地類此大規模參拜神社活動僅只一次;1944年,南臺灣高雄市的高雄中學,則每個月都安排在校中學生集體武裝步行至位於高雄壽山的神社參拜;據日人統計參拜神社的人次,1938年有約830萬人次、1941年增至1,200萬人次。斯時(1941年7月),皇民奉公運動下成立的57,000個奉公班,其第一要務爲實踐皇道精神,具體主要方式就是例假日時要遙拜皇宮,前往神社參拜,感恩得爲皇國臣民,誓言仕奉天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