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葛樹下品古寨

傳統民居,是先民生存智慧、建造技藝、社會倫理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是地域文化一面鏡子東巖古寨,體現了當地民居的哪些普遍特點,又有什麼獨特創造?

一株冠蓋約70平方米的黃葛樹,守衛着東巖古寨的石券寨門。這是一株神奇的“母樹”,枝幹上附生着各種小樹黃檁樹、香樟樹……近300歲的她也是東巖古寨的“母樹”,見證着這裡的歷史變遷。

清道光年間的《忠州志》將當地的“寨”分爲三類,其中一類就是爲防禦土匪所建。東巖古寨屬於比較特殊的山地民居羣落,防衛目的明確;雖然規模不大,但選址險要、佈局緊湊、寨牆寬厚,充分體現了山地寨堡的防禦功能,反映了人們自發修築寨堡、自保家人安全的歷史。

東巖古寨建築的一大特點是三合院

不同於常見的四合院,這裡的民居建築三面圍合,敞開一面迎風透陽。據記載,清同治年間,古寨中的三合院共計12處,其中劉家三合院是目前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代表。古寨的三合院民居體現了重慶傳統民居爲適應山地地形依山就勢、巧於因借”的建築特點。三合院可以根據地形設置長短間數不同的兩廂,與正房一起圍合出一個小的院壩作爲農作物曬場和日常活動場地。爲凸顯正房重要性,三合院常將正房置於高的臺地,降低廂房和院壩標高;也可將正房廂房設在同一標高臺基上,院壩做下沉式。由於不易在山地選擇寬綽基址,爲爭取更多空間,有的三合院會在部分房間上方鋪設木板,建造低矮閣樓方便儲糧

古寨建築另一特點是磚石的運用。

石材不僅用於寨牆、寨門、炮臺等防禦設施,也用於砌築古寨的水池壁等公共設施,還大量應用於民居建築的石柱礎地檻石和牆基。如劉家三合院的正屋,1米高的條石牆基將上方木構件高高擡起,有效地避免了木構件受潮變形。

石材在古寨不僅應用廣泛,而且雕刻精美。劉家祠堂的柱礎石雕,正面及側面均構圖飽滿,雕工精細。古寨至今還保留了一個用整石挖鑿而成的水缸,長1米有餘,水缸上的石雕雖經歲月洗禮,仍然精美。忠縣石匠一直在當地小有名氣,優秀的石料加工技藝一方面得益於歷史的傳承,一方面也得益於取材的便利。這既是材料的歷史,也是手藝的歷史。

磚牆也是古寨的一個特色。在條石牆基上方易受潮溼、多用明火的牆段,多使用磚牆而非木板。磚牆的典型砌築方式是用青磚砌築空鬥牆,空鬥內填土,這樣既避免後方土坡的潮溼,也保障廚房用火的安全。有的院落的廚房還修建了立磚斜砌的“風洞子”,樣式靈巧別緻。

古寨建築的第三個特點是精美的裝飾

古寨民居裝飾的多處細節,體現了當地人的審美情趣鏤空木櫺窗,紋樣繁複細緻。檐廊雙步樑的駝峰,雕刻精美。劉家三合院的堂屋地面,至今還保存着一幅完整的藍碎花瓷片拼貼畫,這一裝飾方法曾廣泛用於古寨民居外牆裝飾。

撫摸着滿是歲月痕跡的磚石,走進古寨,寨口的村民談天說地,身後的古寨沉默而立。這一處曾經的防禦寨堡,不僅記錄了文化的傳承,也承載着濃濃的鄉愁

(作者爲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本報記者劉新吾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