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美/名列世界最奇特博物館 他超大膽...收集上千座唐代墓誌銘

洛陽古都鐵門鎮「千唐志齋」擁有世界最多墓誌碑。(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河南報導

號稱九州腹地、十省通地的河南擁有不少特色村和古蹟,其中,洛陽古都鐵門鎮「千唐志齋」擁有全世界最多墓誌碑,園區收錄着1000多座唐朝時期墓誌碑。另外,開封市蘭考縣徐場村則是世界知名樂器村,曾在2016年杭州G20峰會現場演出,這兩個地方也流傳許多有趣傳奇故事,跟着《ETtoday新聞雲》記者一探究竟。

▲「千唐志齋」收藏1000多座唐朝墓誌碑。(圖/記者任以芳攝)

世界最大「墓誌銘博物館

河南古都洛陽鐵門鎮有座安靜花園博物館,裡面收藏1000多座唐朝墓誌碑,得名「千唐志齋」。園區工作人員向《ETtoday新聞雲》記者介紹,「這座莊園主人翁是辛亥革命元老國民黨陸軍上將張鈁。」

30年代初,在河南任職的國民黨陸軍上將張鈁是文學愛好者,到處收藏書法、金石字畫,經常和于右任等名人學者一塊鑑賞古玩,1931年開,始從各地重金收購唐代墓誌。

墓誌銘對於盜墓者是無用東西,通常只帶走值錢的殉葬品,剩下笨重石碑隨意丟棄或進入百姓家。園區工作人員表示,當時不少墓誌銘被不知情的村民拿來當切菜板泡茶桌,「千唐志齋」裡面的墓誌碑大多是洛陽一帶重新收藏。

▼尚未整理的古代墓誌銘 。(圖/記者任以芳攝)

▲ «壽序碑»蔣中正親自撰文。(圖/記者任以芳攝)

墓誌銘有「蔣中正撰文」

「千唐志齋」現有收藏唐人墓誌有1191座,包含唐代近300的年號。墓主身份上自相國宗室,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其中,方龜形墓誌,全大陸只有三座,十分珍貴,另外兩座現存南京博物館和西安碑林

另一塊«壽序碑»也被視爲珍貴文物,起源1934年張鈁母親70大壽,蔣中正親自撰文,賀耀祖書丹,加上當時國民政府41位黨政要員署名,由此看出張鈁在國民黨中的崇高地位與影響。

這座博物館收藏古代墓誌銘,難免讓人有神秘聯想,園區工作人員私下透露,「工作人員從沒遇到怪事情,可能先人們也知道,我們只想保護文物。」

▼方龜形墓誌,全大陸只有三座,十分珍貴 。(圖/記者任以芳攝)

▲河南知名樂器村。(圖/記者任以芳攝)

揚名世界樂器村

走進徐場村十分有藝術氣氛,家家戶戶忙着製作各類古琴,門口掛滿黃色小旗幟院落裡都是家庭樂器作坊。村民徐先生介紹,「當地泡桐木生長在黃河砂土,特殊氣候和地質成就徐場村泡桐優異品質。」

相較其他地方同類樹種,這裡的泡桐特別神奇,非常適合做樂器音板音質奇佳聲學品質和共振性能好。徐場村古琴是純手工製作,曾在2016年杭州G20峰會上,爲來自各國國家領導人現場演出,品質要求特別嚴格精細。

▼當地泡桐特別適合做樂器音板,音質奇佳(圖/記者任以芳攝)

本身也是製作樂器的村民徐排航介紹,「通常古琴製作週期要8個月到2年,村子樂器訂單幾乎年年爆量。」年產最多就是古箏、古琴等民族樂器有7萬把,琴絃琴包等相關產品6萬套,年產值達到1.2億元(單位:人民幣,同下)。

▼樂器村都是家庭手工,古琴細緻、價格高。(圖/記者任以芳攝)

▲樂器村高手如雲。(圖/記者任以芳攝)

制樂器高手「藏民間」

徐場村的居民身還絕技,每座院落「藏」民族樂器加工廠,村子裡大約有80多家樂器行設計製作、生產、銷售一條龍。90後的孔先生接受《ETtoday新聞雲》記者訪問,他表示,「我們都是純手工製作,慢工出細活,一個月可以做120多臺箏,內銷爲主。」

出生在徐場村的孔先生,2015年大學畢業到上海從事設計行業,當時月薪一個月有一萬多塊,但大城市生活不容易。2018年,他決定回老家闖蕩,跟着親戚學做手工箏,依照每個月出貨量,大約有7千至1萬月薪,比上海工作待遇少一點,養家成本反而少很多。

徐場村民族樂器產業的快速發展,兩年來已經吸引60多位年輕人返鄉創業,將近400多名外地打工族進駐徐場村,平均每年每人總收入約5萬元。 2017年,徐場村被評爲「河南省創業示範村」,成爲特色旅遊小鎮,每年旅遊人潮超過十萬人次,加上電商加持,成功帶動村民脫貧改善生活。

▼徐場村民族樂器產業的快速發展,吸引年輕人返鄉。(圖/記者任以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