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心華:民進黨政治人物罹患「政治近視」 只求當下打臉對手

▲蔡英文蘇貞昌。(合成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楊芸臺北報導

民進黨完全執政後,推出許多讓民衆有感、接地氣的政策,也擅於以文宣圖表進行政策宣傳。不過,國民黨智庫執行長黃心華認爲其也帶來的負面影響,他以「政治近視」形容民進黨從政人士,只求當下能打臉對手,或讓民衆覺得「很爽、很尊嚴、很有感」,卻無法務實提出有效解套方案,導致臺灣原地空轉。

黃心華指出,民進黨對於營造集體悲憤和恐懼的氛圍相當在行,並善於利用感性的訴求,蓋過理性的討論,後果便是讓公共政策客觀討論空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讓整個社會瀰漫着激情反射式思維

黃心華舉例,在討論能源發電政策時,綠營散播「核爆滅臺灣」的末日景象,就足以讓其他人提出的科學數據相形見拙,代價便是下一代可能要面臨高昂的發電成本和不穩定的電力供應。

黃心華表示,不只如此,在環境、世代、外交、兩岸等領域,民進黨往往過度着墨在「受到不平待遇的悲憤」,但卻無法在務實層面上提出有效的解套方案,導致臺灣原地空轉,甚至讓許多從政人士都罹患了「政治近視」,只求當下能打臉對手,或讓民衆覺得「很爽、很尊嚴、很有感」,但到頭來卻衍生更多的危機

黃心華說,民進黨完全執政之後的權力傲慢,加上政府單位編列大筆的廣宣預算,加速讓臺灣的民主底蘊、多元言論逐漸單一化、窄淺化,最後只能容下「政治正確」的聲音

黃心華擔憂,在這樣的執政風格下,臺灣社會面對內外因素衝擊時,逐漸演變成一種二元的對立思維,也因此「親中VS抗中」、「愛臺VS賣臺」、「藍VS綠」、「統VS獨」、「改革VS反改革」,都是一道道刻意割劃的政治傷口,雖然這類政治痛覺有利於進行選舉動員,但副作用太多,其傷疤也難以平復。而最關鍵之處還是在於,民進黨有太多「抗衡」的思維,但卻無法轉化爲「均衡」的施政,這對於臺灣的生存靈活度來說,是非常不利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