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煙漫草屋塌牆! 新北瑞芳「復興坑-後凹古道」O型 走過滿是蕨類植物+古道竹叢超幽雅

旅遊日期:113.02.11 天氣:晴天旅遊路線圖:猴洞車站09:00→復興坑09:26→侯牡公路瑞德宮10:18→三貂大侖11:14→三貂嶺山11:47→探幽亭12:03→金字碑12:17→後凹古道叉路口12:29→侯牡公路13:00→猴洞車站13:20

09:00區間車到猴洞車站,今天與福隆的山友約走三貂大侖、三貂嶺山、金字碑,最後走後凹古道回到猴洞車站。瑞三運煤橋,橫跨基隆河與三層樓高的選煤廠緊貼着建築,通稱「三層鐵橋」,是大正9年(1920)配合火車通車,江河東岸礦坑所產的煤送至選煤廠選洗及運出銷售而興建,除了運煤外也提供民衆通路使用,現況拱橋是民國54年重新新建完成,但橋柱依然建於舊石造橋墩上,此建築物從日據至今一直都是猴硐的地標。(資料來自:周章淋,黑金的故鄉 猴硐,臺北縣政府2009)

爬上瑞三運煤古橋過基隆河往復興坑。眺望農曆年前剛爬的「獅子嘴巖及烏塗窟山」。

運煤橋頭(侯硐路)的「猴洞坑」礦坑。礦坑口頂建有「新安宮」。右轉走侯硐路往「復興坑」。

侯硐因瑞三煤礦而繁榮,從外地來的礦工沿着侯硐路的基隆河邊聚集而興建二層樓的連棟礦工宿舍,另一邊則沿着車站鐵軌旁的山坡上聚集興建有如九份的山城。剛聚集興建時都是採用木板漆上黑色柏油做爲圍牆,屋頂則是漆上柏油的黑氈皮覆蓋因而住起來夏熱冬冷,散發着濃濃的柏油味道,也因爲都採黑色木板建起的工寮,故稱爲「柴寮」此地也漸稱爲柴寮路。

侯硐路復興坑煤礦前進,已接近侯硐路底。沿途有些廢棄屋舍。

過水泥橋準備通過復興坑運煤隧道,隧道約有百米長。隧道內有照明不用頭燈或手電筒。

岩石隧道內有些滲水。

過隧道有暨命土地公廟「福正宮」。

復興鑛前有解說牌是這樣說的:復興坑在日據大正12年之前爲久年二坑的東一坑,後改名爲四腳亭15坑,民國53年開採三貂嶺斷層下方本層、下層煤時命名爲復興鑛。主坑微傾斜的18度斜坑,裝煤的礦車以人力推製片道口後,分段交由天車運出,所以復興坑口設有120馬天車負責將礦車拉到坑外,再由柴油機車頭牽引到整煤場。

復興鑛坑口後方有一條陡峭筆直的水泥階梯步道,此條階梯應該是以前礦坑的天車路,將坑內運出的土石經由此條索道拉至後面山區棄置。復興鑛挖出的煤經由柴油機車頭牽引,利用礦區前的輕便路經過隧道出來,再走過瑞三運煤橋到達整煤場。

舊天車道上眺望底下的猴洞山城。天氣好就是美!

水泥階梯上的紅磚殘屋,磚牆上有60HP 捲揚機就是俗稱的「天車」。巨大的機器靜靜地躺在紅磚殘屋裡,緬懷過去的輝煌歲月!

水泥小路緩緩爬升,一旁的樹林裡還矗立着廢棄電杆。

駁坎下的廢棄天車(捲揚機具)。

水泥階梯再次往上爬升,兩旁蕨類豐盛。

步道轉平左側雜竹叢下有廢棄崩毀的水圳。

蒼涼的連棟石厝屋,人去屋空任由荒草淹沒。

過廢棄石屋變爲土產路,很泥濘的一段。

土產道開始S型持續爬升,途中稍有雜草及倒木。路況大致還算好。

路徑兩旁沿途都是大型蕨類。

接近侯牡公路出口被傾倒大堆的建築廢棄物,真是沒有公德心。

出侯牡公路,右轉往「瑞德宮」。

10:18瑞德宮剛好就座落在猴牡公路越嶺處。這裡也是雙溪與瑞芳的分界處。在瑞德宮稍事休息。

瑞德宮右側三貂大侖登山口,樹幹上釘有很舊的「山水雲」指標牌。

從瑞德宮後面山徑陡爬,路況還是不錯。

路徑持續呈左彎右拐上升中,滿眼的青翠蕨類植物。

哇!開始要鑽芒草了。

芒草中眺望前方的三貂大侖及三貂嶺山。

這段路徑在雜草中緩下坡。

這裡能眺望猴洞景觀。

眺望基隆嶼、番仔澳。

不知不覺間路徑又開始拉繩陡爬。穿過一些大石陣。

爬上棱線,前方轉平空曠應該是三貂大侖了!

11:14三貂大侖又稱三貂嶺海拔525m,有三等三角點一0七六號基石。山頂芒草圍繞無展望。

眺望猴洞聚落。

過三貂大侖路徑又略爲爬升。

棱線上眺望前方的「三貂嶺山」。距三貂大侖似乎不很遠!

天然的搖椅樹。

路徑開始陡爬上坡。

一段陡峭巖壁,有繩索拉就好辦了。

在亂石堆中繼續爬升。

眺望金瓜露頭及大粗坑山。

翻越巖脊。有鑿巖階及繩索可拉也不是問題。

山壁邊繼續陡爬。

棱線叉路。左下金字碑古道鞍部右往三貂嶺山。取右先去三貂嶺山再回。

踏巖階爬上三貂嶺山。

11:47三貂嶺山又稱三貂大山海拔557m,有無名基石嵌在平坦大巖上。

三貂嶺山上眺望三貂侖及遠方電塔處的牡丹山。

原路回叉路口,下坡往金字碑古道鞍部。

拉繩在大石塊間跳躍前進。

山徑陡下坡往鞍部探幽亭。

12:03到達金字碑古道鞍部「奉獻示禁碑探幽亭」。亭前有一石碑「奉獻示禁碑」據資料立於清咸豐年間比金字碑更久遠,但內容字跡斑駁模糊無法辨識,僅約可看碑文開處『署臺灣北路淡水...』及落款『咸豐元年五月…』等…。而碑旁有座旗杆遺蹟,此旗杆應爲劉明燈率兵北巡,部隊休息插旗所用,但無從可考。

探幽亭對面有一古老的土地公廟,小廟內供有刻一圓形壽字的石匾,石匾刻有「千秋福澤承天厚、萬古德恩配地貞」,橫批「古貌昭赫濯」等字樣。

金字碑古道下往猴洞。山友未走過金字碑古道,帶他從此下去看金字碑文。

古道上竹叢處處相當幽雅。

從猴洞爬上來的金字碑古道上,原始石階保留下來的路段不多,這段石階古道很完整且原始不容易。

古道上陽光灑落竹枝彎垂。

路徑轉平是碎石步道,前方轉下坡就是金字碑所在。

12:17右邊巖壁就是金字碑。

同治六年(1867)冬,臺灣鎮兵劉明燈,率兵北巡,由淡入蘭,有感於先民開疆拓土之艱辛,與山道雄偉磅礡之風景,乃沿途題下「金字碑」、「虎字碑」、「雄鎮蠻煙碑」供人瞻仰。「金字碑」則位於三貂嶺古道內南面的石壁上,由清朝臺灣總兵劉明燈在石壁上題詩並嵌上金箔故叫「金字碑」。

碑文: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山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金字碑」此碑高約240公分,寬143公分,邊框飾以蓮花條紋,碑額並有雙龍託珠圖案,碑字與碑龕以金箔黏貼,故稱作「金字碑」或「金字牌」已被列爲國家三級古蹟。

古道上古樹參天倒有碑文那句「夾道千章蔭古槐」的意境!

古道叉路,在此左下山徑進入「後凹古道」。這條後凹古道不失爲回猴洞的捷徑,直下侯牡公路上的「猴洞神社」附近,在從神社下介壽橋就走回車站。

古道下坡沿着小溪而下,周遭很多的老蒲桃樹。這樹結的果有點像蓮霧,較圓較小熟黃、果肉薄籽大、果肉淡香。

掩埋在荒煙漫草中的廢墟。

古道路況還算不錯,路徑算清晰。

後凹古道上還保留很多段完好的古石階,比起金字碑古道侯硐端的水泥階步道多了很多的古意。

這種雜竹叢昔日厝地旁都有,用來擋風用,所以這種竹叢的出現,附近應該都會有古厝地!

果不其然,路徑從這處古厝地的稻埕經過。

石厝殘牆爬滿藤蔓,屋塌牆猶在真是歲月無情!

古道沿着小小後凹溪谷而下,沿途出現潮溼溪谷間的植物入山棕、蕨類、姑婆葉等。

走過滿是青苔、蕨類的水泥古橋。

沿着小溪繼續下坡。前邊有狗叫聲傳出。

菜園地內的廢棄屋,屋內關有小狗吠聲不斷。

穿過菜園地下方。

經過大片的綠竹林。已快出侯牡公路。

穿過菜園地,已看見下方的侯牡公路。

13:00後凹古道登口,在侯牡公路一處大彎處。左轉往上走在從猴洞神社下介壽橋回猴洞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