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炎培: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

本文爲本站教育頻道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來源!

1942年黃炎培姚維鈞結婚合影照

黃炎培一家在安兒衚衕

黃炎培六十歲照片

黃炎培先生(1878-1965)號楚南,字任之,筆名抱一等,舉人出身,是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是現代意義上的中國職業教育的奠基人,也是根據中國國情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傑出典範。1913年他在參加同盟會、追隨蔡元培先生推進中國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即發表《學校教育採用實用主義之商榷》,提出了有關職業教育的系統思想主張。指出,教育與學生生活、學校與社會實際應該緊密聯繫。早年即提出:“勞工神聖、雙手萬能”口號,其思想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時席捲全球(包括“十月革命”後的前蘇聯)的美國“實用主義”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潮的影響,但其主要出發點是針對中國社會和教育當時的實際情況的,並在新中國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擔任過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領導人。

首先,其倡導的職業教育是面向大衆的生存教育,是在社會大教育視野中的大職業教育思想。着眼點是民衆能夠安居樂業國家能夠富強,通過發展職業教育實現這一理想。只要能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社會進步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其次,其在多年從事的各級各類教育實踐及多項社會工作中,對教育的理解是全方位的和透徹的。他早年做過縣視學、創辦並主持過中小學的管理、辦過師範傳習所和民衆勸學所、執教過上海城東女學和麗澤書院等、後相繼在江蘇教育行政部門和江蘇省教育會主持工作或擔任領導職務、着手創辦了中華職業學校等、做過東南大學和私立青島大學等的校董;參與過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暨南學校、廈門大學、上海商科大學等的籌建;其間他還擔任過江蘇省諮議局議員、教育部“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委員、組織過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擔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董事、發起組織中國民主建國會;1949年以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主席等。因而,他能夠清楚地意識到中國傳統和現實的教育存在着嚴重的弊端,與社會的真實生活存在着諸多不和諧,其中各類教育中的職業培養問題和職業教育中國民基本素質問題是他長期關注的重要問題。

第三,他非常注重非政府、非正規的社會教育組織所起的聯絡、協調、互助、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早年他曾與蔡元培等發起組織“中國教育會”,並於1917年在上海創建和領導了“中華職業教育社”,還在當時著名的《教育雜誌》上發表了《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強調指出:“今吾至重要、至困難問題,厥惟生計”,“求根本上解決生計問題,厥惟教育”。認爲只有發展中國的職業教育,才能促使中國社會和諧有效地發展。依靠這一專門的教育社團,他幾十年不懈地爲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大聲疾呼、積極探索,逐漸形成了自己特色鮮明的教育思想,也爲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第四,他注重對職業教育問題的多角度探索,利用他與蔣夢麟、陶行知等共同創辦主持的《新教育》月刊等,大力宣傳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驗。不僅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指出“職業教育不但是資本制度下的產物,而且還是封建制度下的產物。但他本身是平民化的,是爲解決平民生計問題而產生出來的,是進步的。”既說明職業教育有自己的發展軌跡和歷史經驗,也說明職業教育是與社會發展密不可分;此外,他還非常重視學習當時歐美髮達國家的經驗,並以此作爲制訂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的重要借鑑,爲職業教育發展拓展了視野;而且,他還指出,初中等學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使教育者學習和掌握生活的知識和技能,使人“於己具有自立之能力,於人能爲適宜之應付”,在對國民進行的最基礎的教育中,應主要“授以生活所必須之普通知識技能而已。”

在他看來,職業教育是與人的基本需求——生存緊密聯繫的,他甚至用“本能教育”來突出這一思想和主張。與20世紀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倡的“學會生存”理念如出一轍。他提出的“爲個人謀生之預備、爲個人服務社會之預備、爲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之預備”的“三預備”思想,既包含了一個世紀以來全球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也顯示了他對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生產進步,以及人力資源關聯的先見之明。他主張,職業教育就是要“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和樂趣,同時盡其對羣衆的義務”。可見,他認爲,職業教育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務。

尤其值得欽佩的是,他和當時一大批著名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晏陽初、梁漱溟等,都親自參與、主持過教育改革的實驗,不屑地位和待遇的誘惑,貼近教育一線和貧民大衆。他本人曾參與創辦、指導了中華職業學校、中華工商專科學校、南京女子職業學校、四川都江實用職業學校、昆明中華業餘中學,以及在上海的七所中華職業補習學校和一個職業指導所,積累了豐富和多層次的職業教育辦學經驗。因而,其理論不是空洞、脫離實際和高高在上的,而能與教育界和整個社會的需求與發展相吻合。(程方平撰文)

作者介紹:

程方平,中國人民大學教授,1981年到中央教科所工作至2011年,曾任研究員、博士後工作站導師、民選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與人力資源研究部(包括高教、成職教研究中心)主任等。其間在北師大獲博士學位,創辦教育與科普研究所和私立華誠學校,任所長、總校長。參與創刊《教育文摘週報》、《教育情報參考》等,參加教育部有關立法、民族教育、職教、教師教育、督導、高校評估、學校認證、高中教育等調研。著有:《新師說》、《教育情報學簡論》、《隋唐五代的儒學》、《遼金元教育史》、《中國教育史》、《中國教育制度沿革》、《世界教育大系:中國教育》、《民族教育史》、《新中國教育調查回顧》、《教師問題的國際視野》等;主編:《中華文明史:教育卷》、《國外教育行政管理研究》、《國外教師問題研究》、《中國教育問題報告》、《佛道詩歌總彙》等。

同題問答:

本站教育:百年來中國稱得上“教育大師”的人並不多,請問怎樣的人可以稱爲“教育大師”?

程方平:對中國的教育問題及其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認識,在教育發展中有引領思想、促進改革、推進實驗、人格影響等方面的劃時代作用。

本站教育:黃炎培提出的教育思想,核心理念是什麼?

程方平:職業教育是生活準備教育;目的是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社會化”、“科學化”和“平民化”是三個重要原則、指標和參照系;“手腦並用”、“做學合一”、“理論與實際並行”、“知識與技能並重”是途徑和方法;進行“敬業樂羣”教育和職業道德訓練是國民基本素質教育中道德和社會規範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站教育:這些理念,對當今中國教育有怎樣的參照意義?

程方平:在當今遇到職業教育的危機和挑戰時,黃炎培先生當年的理想和實踐依然可以給我們許多啓示。因爲,其倡導和實踐的職業教育,是根植於中國社會、貼近廣大工農民衆的實際需求的,是依託中國社會各行各業支撐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的重要教育探索。回想近年來,在我國,職業教育是與文化教育割裂開來的,甚至到了大學畢業,學習者仍沒有對職業的感覺,整個正規教育就是“遠離職業的教育。”對此,黃炎培先生早就提出過批評和建議。他說:“今之學子,往往受學校教育之歲月愈深,其厭苦家庭鄙薄社會之思想愈烈,杆格之情狀亦愈著。”“中國現實之教育,絕無能解決生計問題之希望。”“不惟不能解決生計問題,且將重予關於解決生計問題之莫大障礙。”鑑於此,學校所教所學應“以實用爲目的”,“漸改文字的教育,而爲實物的教育,”使學習者能獲得最基本的就業生存知識和技能。中國教育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出路在於“推廣職業教育”、“改良職業教育”、“改良普通教育爲適於職業之準備。”

本站教育:您認爲,中國教育改革最應該關注什麼問題?

程方平:首先是解放思想、提高素養、明確目標,瞭解中國教育自身的問題和優勢,尊重教育規律,並通過大膽探索、立法保證、科學實驗、公正評價等,爲真正的改革提供適宜的環境和條件。

本站教育:您理想的中國教育制度應該是什麼樣子?

程方平:具有“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理想座標,以建設科學、融通的現代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爲中長期目標,能夠激勵探索“以人爲本”和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使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都能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黃炎培簡介:

黃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字任之,別號抱一,江蘇省川沙縣(今屬上海市)人。他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者、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動家和民主主義教育家。他是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和理論家,他以畢生精力奉獻於中國的職業教育事業,爲改革脫離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傳統教育,建設中國的職業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黃炎培語錄:

1、教育曷貴也?語小,個人之生活系焉。語大,世界國家之文化系焉。

2、今後中國教育政策應着重哪幾點? (一)應充分發揮民主精神。 (二)應普及全民。 (三)應與人民生活結合起來。 (四)應注重實用科學。

3、教育者,教之育之使備人生處世不可少之件而已。人不能捨此家庭絕此社會也,則亦教之育之,俾處家庭間社會間於己具有自立之能力,於人能爲適宜之應付而已。

4、辦職業教育,不但着重職業知能,而且還要養成他們適於這種生活的習慣。

5、自社會生活方式採分工制,求工作效能的增進,與工作者天性天才的認識與浚發,進而與其工作適合,於是乎有職業教育。

6、職業教育,以教育爲方法而以職業爲目的者也。施教育者對於職業,應有極端的聯絡;受教育者對於職業,應有極端的信仰。

7、職業教育目的:一、謀個性之發展;二、爲個人謀生之準備;三、爲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四、爲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

8、職業教育,將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長,以從事於社會生產事業,藉獲適當之生活;同時更注意於共同之大目標,即養成青年自求知識之能力、鞏固之意志、優美之感情,不惟以之應用於職業,且能進而協助社會、國家,爲其健全優良之分子也。

黃炎培年譜:

1878年10月1日(清光緒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鎮內史第,早年父母雙亡。

1887年隨外祖父發矇,接受傳統教育。迫於生計,年未弱冠,即在家鄉任塾師。

1899年時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

1901年入南洋公學﹐選讀外文科﹐受知於中文總教習蔡元培。

1902年後又中江南鄉試舉人。

1903年返鄉興辦小學堂。期間,開始接觸嚴譯《天演論》等新學書籍。次年在鄉辦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獄,在江蘇巡撫“就地正法”批文到達一小時,由基督教外籍牧師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後事息歸國,繼續興辦學校。

1905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先後創辦和主持廣明小學和師範講習所、浦東中學,在愛國學社、城東女學等新教育團體和學堂中任教,並參與發起江蘇學務總會。辛亥革命後,任任爲江蘇都督府民政司總務科長兼教育科長,後任江蘇省教育司長,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規劃建設了省立高、中等學校和縣立小學,省教育會副會長,上海申報館旅行記者。

1908年與童世亨等共同創辦浦東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爲浦東最早的供電設施。

1913年發表《學校教育採用實用主義之商榷》,提倡教育與學生生活、學校與社會實際相聯繫。

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報》記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東、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個月。隨中國遊美實業團體在美國考察了25個城市52座學校,廣泛接觸各界人士,尤注重考察美國的職業教育。

1915年4月,隨農商部“遊美實業團”赴美報聘,考察教育,撰寫《旅美隨筆》。黃炎培還到日本、菲律賓、南洋各地考察。每次考察均有記錄,並結集出版。他認爲辦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開好藥方,做到對症下藥。“外國考察,讀方書也;國內考察,尋病源也。方書誠不可不讀,而病所由來,其現象不一,執古方治今病,執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所以,他都是從中國實際需要出發進行考察。

1917年赴英國考察,同年5月6日,聯絡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中華職業教育社。次年,創建中華職業學校。此後數十年時間的教育和社會活動主要通過中華職業教育社來展開。

1921年被委任教育總長而不肯就職。曾參與起草1922年學制,進行鄉村建設實驗和籌辦南京高等師範專科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籌備主任(現河海大學)、東南大學、上海商科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黃炎培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創辦《救國通訊》﹐宣傳愛國主義﹔組織上海市民維持會(後改爲上海地方協會)﹐支持淞滬會戰。

1941年,與張瀾等人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

1945年又與胡厥文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同年7月應邀訪問延安。寫成《延安歸來》一書,如實介紹延安。

1946年在上海創辦比樂中學,探索兼顧升學和就業雙重準備的普通中學。

至1949年前,先後又創辦重慶中華職校、上海和重慶中華工商專校、南京女子職業傳習所、鎮江女子職校、四川灌縣都江實用職校等。

新中國成立後,黃炎培破“不爲官吏”的立身準則,欣然從政。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65年12月21日病逝於北京。骨灰安放於北京西郊八寶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維鈞的骨灰也安放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