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心靈契合」路線圖

報社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兩岸關係惡化臺灣支持統一者僅存8%,達到歷史低點,因而刺激了大陸的「武統聲浪,兩岸軍事衝突風險升高。對兩岸和平有期待、對統一有願景的人可能需要反思:統一的目的是什麼?爲什麼要統一?統一究竟是手段,還是目的?統一如何行穩致遠?

長期以來,這些問題糾纏不清。就大陸而言,統一是事關民族榮辱歷史使命,國民黨則認爲,統一是兩岸制度競賽價值競爭的終點,個人則往往從自己的價值觀、現實利益與未來取向決定統獨好惡。兩岸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國際因素的干擾,又導引了臺灣民衆的認知,隨着時間流逝,臺灣距離統一不近反遠。

自習近平提出「心靈契合式統一」概念後,統一的境界格局進入新的格局,給了和平統一更大的想像空間,就文字而言,所謂「心靈契合式統一」應該是先「心靈契合」再完成統一。那麼,兩岸不妨先繪製「心靈契合路線圖」。

繪製路線圖之前,首先要明確,哪些手段有助於心靈契合,哪些手段無助於乃至違背心靈契合?比如,「武統」是心靈契合式統一的天敵,無庸贅述,再如,經濟合作與融合固然有助於增加相互依存度,但未必有助於心靈契合,實證證明,人心是「買」不到的。同樣,「井水不犯河水」的「兩制」也無助於心靈契合,香港經驗歷歷在目,這些都應該排除。

心靈契合式統一關鍵處,在政治制度、價值認知、社會心理的融一,這當然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兩岸以耐心、善心、信心繪製路線圖,共同構建有助於心靈契合式統一的制度架構

臺灣普遍把「習五條」解讀爲「急統」宣言,這是莫大的誤解。主要是因爲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兩制臺灣方案」6個字,遺漏了兩個要點,甚至連大陸自己的對臺專家都沒有好好解讀:第一,「民主協商」是爲了「兩岸和平發展制度性安排」,第二,希望兩岸雙方「實現臺海持久和平,達成國家統一願景」。

事實上,「制度性安排」並不意味立即實行「一國兩制」,「統一願景」也不是指立刻統一。換言之,只要兩岸共同確認統一願景、承諾不分裂既有主權領土,雙方就可以坐下來廣泛深入討論。《中華民國憲法》有「國家統一前」的規定,民進黨政府無意更改,兩岸其實只要迴歸憲法,「統一願景」就是共識。明乎此,就不用對「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抱持敵意

「心靈契合式統一」的第一步,應該是兩岸在共同確認統一願景之下,彼此尊重和保障雙方核心價值訴求。例如,臺灣的普選制度、政黨政治新聞自由宗教自由、國際空間、參與區域經貿整合,這些是臺灣社會的主流共識,也是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所保障的範疇。同樣,臺灣也不要去改變大陸政治體制,不干涉港澳、不搞臺獨正名,這也是大陸眼中「民族大義」的核心價值。

上述基於相互尊重的共同承諾,其實就是習口中的「兩岸和平發展制度性安排」。但還不夠,兩岸從「和平共處」到「和平共融」還需要共同構建「第三制」。在傳統的統一模式思維中,兩岸統一必須以雙方(或其中一方)更改既有體制爲前提,這裡面的成本、風險都是未知數,誰都不會願意。但如果雙方在各自保有既有體制基礎上,共同建構「第三制」,也就是章念馳陳孔立兩人主張的「創造一個兩岸都可以接受的一箇中國新概念!」,如能建立廣泛共識,「心靈契合式統一」就可邁出關鍵第二步。

「第三制」的意義很寬廣,不用預先框定在「第三憲」或者「大屋頂」等傳統概念之中。可以經由「試點」找出最佳模式,譬如「金廈融合試驗區」。兩岸雙方可以坐下來談,如何汲取雙方政治文化和社會制度中最有競爭力的因素,共同構建試驗區的政治融合方案,這遠比直接制定「臺灣方案」成本低、風險少、阻力小。

同時,「第三制」亦可以在國際空間展開建構。兩岸若達成共同統一願景,可否在世衛組織、國際民航組織等民生類國際機構商討「一中(國)兩席」的安排?可否與美方組成「陸美臺三邊二軌安全對話機制」?可否在多邊經貿協定中設立「臺灣+」的安排?兩岸在國際空間建構「第三制」,就是爲了因應傳統意義美國因素對兩岸關係的影響,這是長期、持續、非武力、不衝突方式逐漸化解美國因素、避免臺海淪爲「修昔底陷阱」最深處的唯一途徑。

「心靈契合統一路線圖」的繪製工程浩大,但只要踏出第一步,中華民族的復興即完成逾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