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_hun咖啡館 SOHO族新基地

「混_hun共同工作空間」看起來像咖啡廳,其實裡頭的「客人」有APP設計者、插畫家文字工作者等,把這裡當成創作空間。(陳芃攝)

如果你走進一家「咖啡館」,裡頭的客人不是忙着喝飲料聊天,而是盯着電腦手中資料在忙碌,你很可能是來到一個「共同工作空間」。這種新型態的空間已陸續在北市出現,爲獨立工作者創造交流機會,也算另類的「都市再生」。

北市都更處爲推廣共同工作空間的概念,讓城市空間有更多元的利用方式,補助「混_hun共同工作空間兼咖啡館」出版「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操作手冊」,3日舉行發表會。

混_hun共同工作空間兼咖啡館「開店」超過2年,隱身在師大旁的公寓1樓,約30坪大外觀看來就像一般咖啡館。創辦人遊適任表示,這種新型態的工作空間,讓成員用日、月或年租方式使用,這些人往往不喜歡一般的辦公空間。

像「混_hun」目前有10位「常駐型」工作者,包括APP開發者、插畫家和文字工作者,每人月付2000元,可以每天到店裡使用桌椅網路喝咖啡飲料。

遊適任說,共同工作空間的一項關鍵是要有「交流機制」,以「混_hun」來說,就提供「伴工卡」,可寫下自己的名字、e-mail和職業、想找什麼人,貼在公佈欄,供希望交流的人蔘考。過去就促成同樣從事IT產業的人一起設計APP,也有草創出版社因此找到具繪畫長才的人。

據統計,這樣的共同工作空間在臺北市已超過20處。遊適任表示,共同工作空間應該是採「半開放式」,可以和書店咖啡店等複合經營,但裝潢不能像傳統辦公室,否則就失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