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列再臨!

在《使女故事》裡,女性被依照功能分類紅色感化中心訓練負責生育的使女。(天培文化提供)

《使女的故事》續集《證詞》書封,將於8月底在臺灣出版。(天培文化提供)

《使女的故事》(圖像版)書封。(天培文化提供)

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35年前出版的經典小說《使女的故事》,近年因爲改編影集爆紅,愛特伍去年更出版續集《證詞》,再次帶讀者回到極權統治的「基列共和國」,不只交代了第一部結尾主角奧芙弗雷德」被帶走之後的去向,更以另外三位女性的「證詞」,講述基列共和國崩壞瓦解的過程,2019年獲英國布克獎肯定,繁體中文版將於8月28日在臺出版。

手繪分鏡 設計絕佳

天培文化主編莊琬華透露,2019年9月《證詞》出版後,因爲書太熱門出版社過了一段時間才終於向國外取得授權。《證詞》與《使女的故事》影集版第二季之後的故事無關,以15年後3位女性的回憶展開,第一位是《使女的故事》裡紅色感化中心的麗迪亞嬤嬤,由這位掌權者的回憶,看基列共和國如何建立極權統治,核心人物又是如何在大權在握之後邁向腐敗。

另外兩位女性,一位是從小生長在基列共和國的大主教女兒,對制度帶着疑惑,卻因爲從未體驗過自由,不知該如何衝撞、反叛,另一位則是在加拿大成長的女孩,從小看着自由世界媒體報導基列共和國的種種惡行。這三位女性在故事中相遇,成爲基列共和國存亡的重要關鍵

至於讀者最在意的《使女的故事》結尾,奧芙弗雷德被帶離大主教家之後,究竟是奔向自由,還是被處以刑罰,莊琬華表示,在《證詞》裡也終於有答案,奧芙弗雷德最後被救往自由世界,持續爲反抗基列而努力。

原作《使女的故事》除了被改編爲舞臺劇、電影和影集之外,去年也推出漫畫版,由愛特欽點加拿大藝術家芮妮.諾特繪製,最近剛在臺灣堆出繁體中文版。對諾特的改編,愛特伍告訴外媒:「她的顏色運用和設計絕佳,更手繪了漫畫裡的每一格分鏡,雖然因爲手腕受傷畫了很久,但等待是值得的!」

轉換視角 補足細節

莊琬華表示,其實早在影集版製作之前,愛特伍在2012年就想把作品改編成圖像小說,尤其認爲《使女的故事》特別適合,接洽多位畫家請他們提出計劃後,最終由諾特雀屏中選,「諾特反覆閱讀小說,把讓她產生鮮明印象章節標示出來,再撰寫腳本。」諾特也向外媒展示幾張構思時的草稿,「我用電影腳本的形式呈現,更能呈現故事的氣氛。」

莊琬華表示,諾特在高中時第一次讀《使女的故事》,印象深刻,也曾看過改編舞臺劇,但爲了不受影視版本影響,她刻意不看電影版和影集版,完全以她的想法詮釋愛特伍的文字,讓圖像版有與影集版不同的氣氛,「例如基列共和國主要以五個顏色構成:紅、藍、綠、灰、黑,但當主角回憶過往的自由時光畫面就變成繽紛柔和的顏色,水彩顏色互相渲染,彷彿流動記憶。」

爲了調度現實與回憶,諾特除了運用不同的顏色和繪畫技法,有時也在故事裡轉換視角。莊琬華表示,大部分角色的故事,諾特會從各個人物的感受切入,但有時爲了描繪製度底下渺小的個人,她運用裝飾邊框,讓人物彷彿變成舞臺上的小人偶,看不見表情,「圖像版補足了讀者閱讀原作小說時不一定能想像到的細節與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