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苗木之鄉”的“共享經濟學”

新華社長春11月11日電 題:吉林苗木之鄉”的“共享經濟學

新華社記者張博宇

立冬過後,長春市九臺區波泥河街道鄉間山林已褪去了繽紛的顏色,但遍佈嶺上坡下、房前屋後苗圃裡仍鬱鬱蔥蔥。這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苗木花卉產業,如今種植面積已超5000公頃,發展了8大類別180多個品種,成爲東北地區最大的苗木花卉集散地之一。

其中,清水村最爲知名。在村黨總支書記海龍的帶領下,村裡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不僅建起了產、供、銷、研爲一體的苗木花卉產業鏈產值過億元,還初步建成了千畝休閒旅遊觀光產業園,成了當地苗木產業的“一枝獨秀”。

與清水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鄰近的錦繡黃家店、張家店3個村。它們有着類似的資源稟賦,也在發展苗木產業,卻難成氣候,村集體經濟也較爲薄弱。

爲了讓鄉親們都能品嚐到發展的“果實”,當地摸索出了一套“共享經濟學”。

波泥河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國告訴記者,2019年,當地利用規模集體資產清查機會,把4個村清查出來的閒置資源統一作價入股,成立了錦繡河山經濟聯合社總社,共同發展高端苗木花卉種植和鄉村旅遊。

“這不僅盤活了各村的閒置資源,還讓薄弱村有了發展集體經濟項目基礎。”劉國說。

資源共享提供了抱團發展基礎,“能人共享”則成了催化劑。聯合社總社成立後,4個村成立了中心村黨委,共同推舉單海龍擔任黨委書記和聯合社總社理事長。在他的帶領下,4個村一同調整優化苗木花卉品種,共享技術人才,還通過共享人脈資源和銷售渠道,新開拓了內蒙古河南河北等地的市場。

這不僅讓聯合社總社的規模優勢凸顯出來,還讓許多原本單打獨鬥的種植戶看到了發展壯大的契機。“入社以後,我們敢放開手腳幹了。”種植戶王建軍說,種植苗木週期長,如果判斷不好市場需求,很容易辛苦好幾年卻血本無歸。

如今,聯合社總社成立後的第一個項目——荒山荒地“復綠工程”初見成效。今年夏秋兩季,這裡成了周邊地區遊客最喜愛的“觀光勝地”。總社成員們還一起探索,引入了紅楓東方百合新品種,不僅讓鄉村美景更添姿彩,也讓苗木產品不斷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