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教育在雪域高原結碩果

29歲的扎西才登(右二)在電工教室練習線路組裝。他的家庭是貧困戶,他因聽力障礙,沒有外出打工。村裡介紹他來林芝市技工學校學習,學成後可以推薦進入企業就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攝

西藏林芝市技工學校的學員實訓課。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攝

編者按

一技在手,就業不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展20多年來,職業教育技能培訓被視爲非常直接且成效明顯的扶貧方式,許多西部貧困農牧民家庭因此而改變了命運。這條以“技”賦能的脫貧攻堅路,既充滿曲折,也飽含暖意。本期專題,我們特別聚焦各地在這一教育扶貧領域的探索,及其爲西部少數民族學子帶來的變化。

---------------

前不久,西藏林芝藏餐廳阿若餐吧新增了幾道粵菜,“炸鳳尾蝦、廣州炒飯……”阿若餐吧老闆兼大廚嘎瑪高興地介紹說,“如今,我們不但能做地道的藏餐,做粵菜也不賴。”

35歲的嘎瑪是林芝市察隅縣人,做得一手好藏餐。2017年,他在旅遊勝地林芝市工布民俗街開了一家藏餐館子。“一些外地遊客吃不慣藏餐,想吃其他菜品,可我們不會做。”雖然藏餐做得好,但嘎瑪也發現,菜品單一也制約着餐吧的發展

今年夏天,林芝市技工學校正式開始招生,嘎瑪的煩惱也迎刃而解。6月下旬,學校開辦了免費的粵菜培訓班,嘎瑪聽說後,第一時間報了名。

爲了讓20名從未接觸過粵菜的學員掌握粵菜烹飪技藝,在20多天的培訓裡,林芝市技工學校從廣東請來的兩位粵菜大師特意設計了17道粵菜菜式手把手教學員,到結業時,學員們都能做幾道正宗的粵菜。

“現在藏餐館還能做粵菜,本身就是創新,更有利於擴大客源,給餐廳增收不少。”嘎瑪說。今夏以來,隨着林芝技工學校的投入使用,越來越多農牧民和嘎瑪一樣,通過技能培訓習得一門新技術,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寬廣。而當地大力普及的技能教育,正改變着西藏農牧民的生活方式。

爲農牧民拓寬就業門路

“一技在手,就業不愁。”林芝市技工學校校長朱百家說,過去,林芝市乃至整個西藏都缺少一所高水平的技工院校,技能人才缺乏,農牧民就業門路狹窄。今年6月23日,林芝市技工學校正式揭牌成立,填補了林芝市及周邊地區技工教育的空白。

在林芝市技工學校電工實訓教室的課堂上,來自廣東技師學院教師左懷山一邊演示一邊講解,“這個是火線,火線進的時候要進幾個公共端?”

學生久美丹增羅布仔細聽講,並隨着老師指導動手操作。教室裡的24名學員中,年紀最大的53歲,最小的18歲。學員兩人一組,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操作。

25歲的久美丹增來自林芝市工布江達縣朱拉鄉,從小在牧區放牧,冬天當小工,夏天上山挖蟲草。“幹苦力有時還找不到活兒,收入沒保障,就想學一門技術。”他說。

前不久,朱拉鄉通知村民,新成立的林芝市技工學校開辦電工培訓班,不交學費,還解決食宿,久美丹增馬上報了名,很快從家趕到林芝上學。

電工培訓課上要講基本的電路知識,久美丹增都沒接觸過,剛開始有點吃力。左懷山瞭解情況後就放慢進度,用最通俗的語言講解,同時在實操環節手把手地教。上過中學、大專的學生接受能力強,左懷山就兩兩搭配,讓學員互幫互學。

47歲的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農民羅布也來到電工培訓課。羅布長期以給別人開卡車維持生計,近年來,他發現隨着西藏鐵路及民航運輸的不斷髮展,卡車生意逐漸萎縮,他想到了轉行。

兩年前,羅布用自己多年的積蓄買了一臺挖掘機,並以每個月1萬多元的工資僱用了駕駛員。“一直想自己學,可學費很高,還得去外地,很不方便。”前不久,聽說在林芝市技工學校就能學挖掘機駕駛技術,還能學電工,也不用任何花費,羅布十分高興,第一時間報了名。

“教得清清楚楚,真是太感謝了!”雖然羅布只上過小學,但教師們根據學生情況授課,羅布並沒有感到很吃力。有時聽不懂老師講的,他還會找班主任仁央宗翻譯成藏語。按照課程安排,學完電工,羅布再學挖掘機操作技術。“有了電工知識,挖掘機操作及維修就更容易上手。”羅布對今後的課程學習很有信心。

東西協作,打造優質技能教育

林芝市技工學校總投資5400萬元,其中,國家財政撥款2400萬元,廣東省援藏3000萬元。除了資金幫扶,廣東省還派出優質管理師資人才前往林芝市。

左懷山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廣東技師學院,左懷山有着13年教齡,教學經驗豐富,聽說西藏林芝市需要技工師資支持,他積極響應學校號召來到林芝。剛到4天,還沒完全適應高原環境,他就走上了講臺,爲學生們講授電工實訓課程。

早在5月11日,來自粵東技師學院的朱百家就來到林芝,他要作爲管理人員,全面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系統的建設。“學校開設了旅遊服務與管理類、民族文化產業類、數字信息與商貿類、建築與機械工程類、農業技術類五大類22個專業,同時滿足400人的培訓需求。”朱百家說。

在朱百家看來,西藏技能教育要堅持技工特點和本地特色相結合,打造一個符合當地實際的辦學模式。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林芝市技工學校開學幾個月來,針對旅遊、家政等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相繼開辦了粵菜師傅、家政技師等多個職業技能短期培訓班,吸引了一大批農牧民。

在培訓班,鑑於學員年齡、學力差異大,林芝市技工學校還專門配備了班主任,負責教學輔助工作。20歲的次仁央宗今年剛大學畢業,從江蘇回到林芝後,被安排做該校培訓班班主任。每天除了管理學員食宿,她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做好翻譯,確保課程順利進行。

“一些學員一直在牧區,文化水平不高,普通話說得不好,加上技能培訓還要講專業術語,這無疑增加了一些學員學習的難度。”上專業課時,次仁央宗都會參與其中,學生遇到聽不懂的知識都會找她,課程進展得順利多了。

“要讓技能教育在西藏開花結果。”朱百家介紹,除了已有的實用技術專業,林芝市技工學校還將開闢地方特色專業,如藏香製作、氆氌、木雕等專業。通過東西協作,引入現代技術資源,創新和規範傳統工藝流程,培養一批民間工藝大師。

培育一支“永遠帶不走”的技能人才隊伍

爲了服務地方產業發展,今年5月,林芝市制訂下發《林芝市2020年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方案》,提出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培育一支“永遠帶不走”的本地技能人才隊伍,全年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53萬人次以上。林芝市工布江達縣錯高鄉錯高村村民巴珍就是受訓學員之一。

2018年,錯高村爲開展傳統古村落保護實施整村搬遷,巴珍一家在2019年搬進了新居。爲了提高搬遷後村民的勞動技能,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工布江達縣於2019年和2020年分別組織村民參加免費勞動技能培訓,內容包括廚師和家庭旅館經營。

隨着錯高村旅遊業的發展,巴珍原本就琢磨着把自家樓房打造成民宿,在得知村裡有20多個培訓名額後,她趕緊報名參加家庭旅館經營培訓。“授課的是林芝職業學校的老師,從服務禮儀、日常環境衛生到家庭旅館辦證程序等,都作了詳細講解,我很有收穫。”今年4月,巴珍拿到了結業證書。8月,她的家庭旅館正式開張。

旅館坐落在國家5A級景區巴鬆措湖畔,二層小樓透着濃濃的藏族風情。“民宿一年能有五六萬元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我將來還想擴大經營規模,多接待些遊客。”從自家的小樓望着眼前碧波盪漾的巴鬆措湖和聖潔的雪山,巴珍對未來充滿期待。

今年以來,林芝開展農牧民技能培訓3478人,實現農牧民轉移就業8535人、9877人次,轉移就業收入3141萬元。“我們還將緊扣地方產業發展和市場急需緊缺人才需求,實施精準化農牧民轉移就業培訓專項行動。”林芝市人社局副局長李志平說,隨着職業技能培訓的不斷深入,未來林芝會有更多“金牌藍領”,“這些都是林芝旅遊產業升級發展帶來的寶貴財富”。

記者 馬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