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俄被恐攻殷鑑不遠 臺灣能防「狼來了」?

北市西門町四星酒店日前接獲炸彈恐嚇信件威脅,警方出動人員在該大樓上、下進行搜索,並未發現可疑人士或爆裂物。記者陳正興/攝影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近郊的番紅花音樂廳23日遭受「伊斯蘭國」恐怖攻擊,造成上百人死亡、上百人受傷。這起恐攻事件固然令人悲憤,背後釋出的重要的訊息是,美國沒有停止對俄羅斯提供反恐訊息。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本月初就曾警告,極端分子可能針對莫斯科大型活動發動攻擊,卻遭俄羅斯總統普亭駁斥。對應臺灣近期各式境外恐嚇,令政府疲於奔命,如何有效識別恐攻情報,臺灣真的有做好風險辨識與事後應處嗎?

去年臺鐵、高鐵、捷運、遊樂園等接連收到的炸彈恐嚇,還有國中會考前收到恐嚇信件、六福村接獲炸彈恐嚇疏散千人,國內網路恐嚇案件從過去「唐澤貴洋」、「張海川」,到這次刑事局稱立委收到炸彈事件是「西安陸生單獨犯案」,大多是來自境外恐嚇的虛驚一場,而非真實在本土發生的潛在恐攻行爲。

但接二連三的發生,是否會鬆懈對真正反恐情資的辨別和判定?各單位對恐攻情勢判別與應處能力,SOP又是否完備?

美國網際安全暨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去年發佈炸彈威脅指南,提供風險分級與應對方式,提供決策者評估收到炸彈威脅時,如何迴應與應處。

臺灣現行做法是,公家或民營單位收到恐嚇信件後,由第一線鐵路警察、警政署、刑事局等初步判斷,當「沒有具體炸藥出現」、「信件內容大同小異」、「同樣的交通設施收到」時,多以加強巡邏後依一般刑事案件處理,最慢48小時就會解除警報;若有發現疑似爆裂物,則會提升警戒範圍與應變層級,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是主要的判斷者。

反恐情資不是隻有蒐集、掌握;辨識後的應處能力,才最重要。收到情資或恐嚇信件時,應採「大砲打小鳥」或「獵槍打大象」,一個過於勞民傷財、一個又會過於輕忽,若有判斷不慎,都代表前端情資辨識的能力不足與標準作業流程的匱乏。

應對非傳統威脅本應保留彈性,但在彈性與落實之間如何拿捏成爲關鍵。當第一線查辦後,誰來做全面性的辨識、啓動相關因應機制、追蹤後續應處作爲?例如每當關鍵基礎設施等國土安全一環受到損害時,各單位都想到國土辦,偏偏過去八年,國土辦是否具有協調功能、能否扮演指揮調度角色,或是成爲各部會丟皮球的單位?妾身未明。

俄羅斯收到恐攻訊息卻無視無感的殷鑑不遠,倘若臺灣也被恐攻訊息的淹沒而無法有效分級辨識及應處,是否會因爲「狼來了」的麻木而付出代價,各環節都不應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