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後期照護增4病人 「高強度復健」救1.7萬人免失能

▲失能老人示意圖。(圖/記者官仲凱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過去粉碎性骨折中風患者,開完刀只能回家休養。健保署今(27)日公告修訂「急性後期整合計劃(PAC)」,編列1.5億元將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心臟衰竭、衰弱高齡老人等4大族羣納入收案對象,讓病患出院後下轉到地區區域醫院進行高強度復健,並整合照護居家模式,讓暫時失能病患恢復功能,減低後續家庭照顧負擔。

全民健保2014年開始推定「急性後期整合照顧計劃」,初期選擇共病較多、人數較多的腦中風試辦,病人在90天內得再住院率及急診就診風險分別下降的53%與51%,2015年八仙塵爆後後更納入燒燙傷病人,並新增院所全天門診復健的日間照顧模式。目前全國共有23家急性期醫院與153家區域及地區醫院參與,2016年收案超過4千人,87.6%整體功能有進步,巴氏量表平均39.1分進步至63.4分,由嚴重依賴進步至初步可以生活自理程度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玲。(圖/記者嚴雲岑攝,下同)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玲表示,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患者爲年滿18歲、發病或術後1個月內,持續失能的患者。臺灣復健學會韓德生主任表示,過去脊髓損傷、髖關節膝關節粉碎性骨折的病人,都是開完刀後直接回家,往往落得未復健、請不到看護等窘境,長期臥牀下來容易發生感染,死亡率也大幅提高,納入PAC之後,病患可在出院後,到區域醫院或地區醫院接受爲期1~3周的高強度的功能訓練下肢肌力訓練,延緩失能的發生。

心臟衰竭患者的收案條件則爲年滿18歲,左心室射血分率(Ejection fraction)小於等於40%、且因急性惡化住院,經醫療團隊評估可出院者。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李啓明醫師表示,所有心臟疾病到後期都會轉爲心臟衰竭,每次病人住院20~24天不等,花費金額高達22~28萬,PAC介入後透過個管師護理人員的介入,可減少病人的死亡率、再住院率,降低家屬醫療機構的負擔。

▲臺灣整合照顧學會理事長陳亮恭

衰弱高齡患者的收案條件爲75歲以上,且具有帕金森氏症、失智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或第三期以上慢性腎臟病的患者。臺灣整合照顧學會理事長陳亮恭表示,高齡衰弱患者若持續復健,一年死亡率可望下降62%,身體功能也會有4至5成的進步。舉失智症爲例,經過4~6周的PAC照顧後,不僅認知功能(MMSE)會進步3~5分,精神狀況也能獲得顯著改善。

蔡淑玲提到,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能與老人是臺灣未來的兩大挑戰,急性後期照護可幫助部分患者免於失能,減輕朝照負擔,預計每年有1萬7500人受惠,3年後若發現成效不錯,也會擴大道所有疾病,不僅能幫助區域與地區醫院找到定位,也能減輕社會及家庭的負擔。

▼臺灣復健醫學會韓德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