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中歐高科技產業尋求內生性發展

近期,搭載高通驍龍870處理器華爲新款平板電腦MatePad Pro面世,引發廣泛關注。這是自2020年5月美國商務部升級對華制裁一年多後,高通再次啓動對華爲的芯片供應。

跨國企業高通進入中國市場已逾20年。據美國數據分析網站信息,從2018年至2020年,高通在華收入均超10億美元,2020年更是達到14億美元。據路透社7月3日報道,高通最新財年來自手機芯片的收入高達128億美元,其大客戶均是中國公司

去年5月美國商務部新制裁發佈後,高通就曾反覆遊說美國政府收回禁令。今年7月初高通新任CEO安蒙也表示,過去7年,他每月至少到中國出差1次,與客戶見面。儘管面臨貿易摩擦,高通仍希望來自中國的收入增長能推動其核心智能手機芯片業務發展

對於美國政府“斷供”華爲的強制要求,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指出,該做法會使美國自身創新能力降低。“結果一定是使得美國的自主創新能力由於後續資金無法及時跟進而受阻,同時也由於它阻礙科技自由,美方高科技融入企業的進程將變緩。”

半導體研究機構芯謀研究的研究總監王笑龍持類似觀點,他對人民網表示,美國可以通過政治、科技、金融等手段控制全球半導體產業,但美國最大問題在於製造業空心化,強烈依賴東亞地區代工廠,而在半導體領域,工業技術和產能是極其重要的。“需要注意‘資本是沒有祖國的’,高通希望中國市場能爲自身帶來利益,中國手機產業也需要高通,雙方都希望能更好協作。”

面對美國政府的不合理打壓,華爲人在其心聲社區曾發佈一條題爲“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的文章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此後在推特上引用哲學家尼采的名言說,“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鑑於境外政策對如華爲等國產大廠的限制以及全球缺芯背景,芯片製造國產化進程刻不容緩。近日的媒體報道提到了國產14nm芯片有望實現量產,對此,專家表示,這仍需要時間,雖然明年實現量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希望已近在眼前。

在複雜的全球商業環境下,中國正建立自己的技術生態體系,以削弱對海外產品的依賴。據第一財經報道,在華爲等企業受限的背景下,中國正在尋求刺激芯片顛覆性新技術發展的途徑,包括向整個芯片行業提供廣泛的激勵措施,以及從目前的硅片芯片躍升至使用新材料製造的“第三代”芯片。

爲加大制裁力度,美國將“源自美國技術”的標準從2019年25%的比重升級爲“凡使用美國企業的設備、軟件和設計生產的半導體公司”, 這意味着歐洲企業也難逃連帶影響。據悉,目前被許可向華爲供貨合作的企業不少都是美企,但ASML、ARM、意法半導體等歐洲企業仍無法自由出貨。爲擺脫美國技術的約束,歐洲多國已展開聯手,斥巨資重振芯片產業。

對此,李海東分析稱,美方的霸權操作同時使中國和歐洲國家強有力地開展自主技術的創新和相關企業的內生性發展,當然也有可能會促進中國跟歐洲國家之間在相關科技企業或者產業的溝通交流

中方曾表示願在全球範圍內加強合作,共同打造芯片產業鏈。“中國政府一貫倡導互利共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其實就是符合更多參與者利益的做法。符合參與者的利益,自然就會被擁護,如果不符合大多數參與者的利益,自然會被反對。”王笑龍說。

開放合作是歷史潮流,互利共贏是人心所向。美方對自由市場的破壞,將激勵中國迎難而上、越挫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