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層面淺論十二年國教~不上不下的學生「卡」住了

李春興

今年啓動的十二年國教政策影響非常深遠,先不探討理念是否合宜,且以入學方式的執行層面檢視,實教人不免憂慮。

筆者從事第一線高中教學工作超過二十年,對於十二年國教的入學方式,有一些淺薄的意見,冀收拋磚引玉之效,實乃社會之福。

十二年國教之入學方式主要分二,一是75%的免試入學,二是25%的特色招生。

教育部規畫,免試入學之招生先於特色招生。

免試入學的重點在於超額比序,也就是申請同一所學校學生數多於招生人數,必須決定誰能入學的比序,不論如何超額比序,可以想見,申請熱門學校的國中畢業生們必有遺珠之憾。重點在此:帶有遺憾的國中畢業生就得參加第二階段各校辦理的特色招生。

各校的特色招生怎麼招?因爲時候未到,目前各校尚在研議中。但無論如何,熱門學校的競爭在所難免。辛苦的家長和學生們即將面臨一項最天人交戰的決定:到底該報名那一所學校呢?爲了方便理解,以下的討論必須簡化。

假設某學生的競爭力在招生名額內,只要不失常,似乎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如果學生的程度是在招生名額邊緣,這可有點令人傷腦筋,該報考第一志願的學校,賭一賭運氣呢?還是保守一點,改報考第二志願的學校?依此類推,程度稍後者,是該報考第二志願呢?還是第三志願?這真是一項考驗!因爲如果特色招生再沒有考上,學生就只能選擇尚有缺額的學校就讀。依正常的情況不難想像,在第一階段的免試入學,所有熱門學校應該都會額滿。

相較於目前的「登記分發」制度,是依基測成績分發,不致淪落於所謂的「高分落榜」且嚴重到沒有想念的學校可以就學的窘境。換言之,十二國教的入學方式產生了幾個可能的狀況

第一、家長和學生必須審慎決定第一階段報名那所學校的免試入學。

第二、如果第一階段的免試入學沒有被錄取,就得好好思考第二階段的特色招生該報名那一所學校?

第三、如果第二階段又沒被錄取,就得有不知去那兒就讀的心理準備

以下,舉個例子,可能會比較清楚。假設臺北市某國三男生,如果依「基測」的模式「登記分發」可以考上「建國中學」,在十二國教的政策下,第一階段報名了「建國中學」但超額比序後並未錄取。

然後呢?這可令人傷腦筋,因爲建中的特色招生可能(目前未定案,準備採協商方式)只收原本招生名額的25%,理論上名額外的學生就考不上了,所以只好報名第二志願?恐怕不是。

因爲:

第一、學生並不知自己名列何處?第二、招生名額比起現今的「登記分發」更加縮水。

原本能考上建中的就被排擠到所謂的前三志願外了,當然在此連鎖效應下,原本可以考上第三志願的學生,就得保守選擇第五志願之後的學校了。除非願意冒着去念比較不熱門的學校的風險

這樣的情境意謂着什麼?原本依考試成績分發的公平性被打破了,當然打破「明星學校的迷思」可能正是教育部的用意?但家長們果真能接受孩子的入學方式如此縹緲撲朔?這恐怕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作者李春興,彰化,國立彰化高商教師。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