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 利民生助發展促轉型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住房城鄉建設部也提出,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既是利民之舉,又是發展之計,也是轉型之策。規劃保障性住房建設供給的戰略性意義全局性作用,由此得到系統闡述。

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既是解決人民羣衆急難愁盼問題的重大民生工程,又有利於帶動房地產相關投資消費,有助於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還是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促進房地產企業發展模式轉型的重要基礎,是標本兼治化解房地產風險和健全房地產風險防範長效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保障性住房建設供給對民生保障不可或缺。安居才能樂業,“安居是人民羣衆幸福的基點”。雖然我國住房供需總體已經基本實現平衡,我國也進入了全面小康社會,但仍有一部分困難羣衆難以通過市場方式來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或實現住房改善,解決住房問題仍然需要市場和保障兩條腿走路。並且,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水平要求的日益提高,基本住房的標準也需要水漲船高。對標人民羣衆的要求,當前保障性住房供給仍然存在不足和短板,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供給對增進民生仍必不可少。

其次,保障性住房建設供給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動能。以民生福祉爲發展的根本目的,順應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才能充分激發人民羣衆的奮鬥熱情和積極性主動性。實施更多惠民生、暖民心工程,解決好人民羣衆急難愁盼問題,讓人民成爲發展的主體,並讓每個人的發展能力不斷鞏固和持續提升,才能讓發展具有源源不盡的內生動力。尤其“一張牀、一間房、一套房”的多樣化多元化保障體系建立,讓城市不僅有高度還有溫度,新市民、青年人和農民工等的住房得到有力保障和不斷改善,對未來幸福生活看得見、摸得着,不僅激發他們的奮鬥動力,還提升他們的發展能力。保障性住房與社區的新建及升級,在減輕困難羣體的生活負擔與精神壓力和促進外來人口的安居樂業的同時,還增加社區活力,提高城市吸引力,從而擴大投資、增加就業、拉動消費和促進內循環提質,直接爲經濟社會發展賦予新增動能。

第三,保障性住房建設供給促進房地產發展模式轉型。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應體系、重構市場和保障關係的重大改革。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加快建設,租賃型保障性住房的加大供給,與商品住房市場形成互補和良性互動,促進商品房發展更立足商品屬性和迴歸滿足居民居住需求的初心,也要求房地產企業必須更加用心按照高質量、新科技和好服務的標準,盡心造人民羣衆真正需要的、又可及、又可負擔的好房子,才能在未來有立足之地。配售型保障房是本輪保障性住房建設重點,對供需精準匹配提出更高要求,爲此更需加快“人、房、地、錢”要素新機制建立,以促進供需平衡和市場穩定。保障性住房是民心工程、良心工程,率先示範建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等基礎性制度,率先完善房屋從開發到使用的全生命週期管理機制建設,引導房地產全行業建立長效發展機制,平穩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作者繫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住房與城鄉建設研究中心主任)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