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韓混血 鴨子聽雷上臺語課

許多新住民熱中教授東南亞語,不但教法活潑多元,教材費盡苦心,但換算月薪基本工資還少,專家紛向教育部喊話,希望能提高跨校交通費。(蔡依珍攝)

爲鼓勵孩子「莫忘母語」,教育部推動每週1堂本土語言課程,去年更新增7種東南亞語,但有學生雙親並非臺灣人或新住民,中文都講不好,本土語言課「被迫」選閩南語,上課只能「鴨子聽雷」,桃園更有不少馬祖鄉親的孩子,因缺乏馬祖話師資,被迫選擇閩南語,家長只能無奈搖頭:「閩南語什麼時候變成我的母語?」

馬祖的孩子 難學閩東

教育部推動本土語言課程已近20年,配合108新課綱,去年起小一新生本土語言課程在閩、客、原住民語之外,新增越、印、泰、菲、馬、柬埔寨緬甸等7種東南亞語言,1周1節必修。

桃園市大湖小學生多慧是加韓混血兒,4年前來臺,雖能說得一口流利中文、比父母都溜,今年參加龜山區語文競賽還獲得國語朗讀第6名,但面對本土語言課沒英語韓語,只能「被迫」選擇完全陌生的閩南語,上課時「鴨子聽雷」,不解爲什麼要她閩南語課程,學得很痛苦。俄羅斯正妹 上課用猜的 開南大學大四學生卜莉娜來自俄羅斯,3歲時隨父母工作來臺,她回憶國小時本土語言課,導師直接幫她選閩南語,堂上播放動畫教學身旁同學看得津津有味,她卻完全聽不懂,只能看動畫猜劇情。她說,父母都是中央大學天文學系教授,授課以英語爲主,對於中文一竅不通,在家也以俄文溝通,「連中文都不會說,更別說要學好閩南語!」

移居桃園的馬祖鄉親多達逾5萬人,比住在馬祖的1.2萬人還多,其中多數住在八德區,但整個八德僅1間小學開設馬祖語言課程,大部分學生的本土語言課,還是隻能在閩、客、原、東南亞語言中挑選。桃園市馬祖同鄉會常務理事陳新國感慨,馬祖孩子被迫選擇閩南語當本土語言,馬祖話卻不斷消失,深感可惜。

跨國案例專案救濟

桃園市教育局坦言多慧和卜莉娜屬於少數個案,都可申請跨國銜轉專案執行華語補救教學,重申各校應尊重學生選擇意願,會請師長關心;只要學生有學習本土語或新住民語意願,各校都應努力招募師資開班,會鼓勵各校開設閩東語文供學生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