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農民腐蝕農業根基

李武忠

媒體報導監察院爲假農民領取老農津貼案再度糾正內政部農委會,使得該議題再度引發社會大衆關注。而假農民問題複雜是否會獲得徹底解決,外界多抱持悲觀態度,監察院應拿出積極做爲不能再讓民衆失望。

政府體諒老農辛苦一輩子。給予津貼補助讓老農晚年生活有保障,立意良善。然而受到選舉、農會地方派系等因素影響,對於申請資格往往採取寬鬆認定且未落實實地稽查動作,大施人情,纔會讓有心人士得逞。由於補助金額不斷加碼(每人每月7千元) ,誘因提高,目前假農民數量相當多(農業人口僅54.4萬人,請領老農津貼人數達67.5萬人,每年投保農保則高達145.4萬人)在農業界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每年老農津貼補助金額高達563.6億元已經影響到農業部門經費運用以及社會公平正義,相關承辦人員均難辭其咎。其實假農民亦普遍存在休耕補助的請領,造成社福經費與農地利用的雙重浪費,連政府提供給農民的低利貸款也出現假農民申貸,凸顯假農民問題嚴重再不大力改革將腐蝕農業根基

假農民問題主要癥結在於現行農民身份取得與審查過於寬鬆。因此要有效解決假農民詐領各類補助,政府相關部門除了應該立即修法嚴格規範老農津貼請領資格(包括:延長加保年資、提高罰責等),並要求地方承辦人員必須定期至現場查驗是否實際務農,做成紀錄呈報中央,中央主管機關也應不定期下鄉抽驗,才能杜絕假農民事件一再發生,避免大批農地被切割成0.1公頃閒置農保田」外,根本解決之道在於清楚界定「農民」資格並嚴格審查規範農民身份取得,把漏洞堵起來讓照顧農民的美意得以落實。

在假農民事件中,再度暴露出我國農政機關對農民生產基礎資料掌握的不確實。臺灣雖號稱農業先進國家,可是對於基本農情資訊的掌控始終無法落實,以至於農政機關在實施各項補貼救助(如漁船用油補貼、休耕補貼、受進口損害救助、農業天然災害救助、九五計劃等)時給予有心人士可趁之機;尤其在推動計劃性生產或面對產銷失衡,因缺乏正確數據無法作出正確的研判與措施,使得問題惡化,引發更深的民怨,學者專家對此已多次提出建言,可惜未獲迴應。如何建立完整的農業產銷資料庫實爲農業施政的當務之急。

社會大衆在關注老農津貼議題的同時,也請關心一下老農安養問題。其實老農最期盼的是能有個安全舒適的環境,讓他們能安享晚年。爲此,政府應重新檢討修正當前農業政策,配合國際規範,調整農業經費運用方式,降低個人補助,擴大農村整體營造,讓老農平日的休閒、聯誼、醫療與生活起居都能受到妥適的照護,生活更有尊嚴。從人倫觀點,爲讓老農能享受天倫之樂,政府應積極創造農村就業機會,改善農村生產環境,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增加務農收入,才能吸引赴外地謀生的子女回到農村繼承家業,承歡膝下,也可以解決農村勞動力斷層的迫切問題。

儘管政府給予農民多種補助,但是絕大多數農民還是依靠非農業的經濟收入來養活自己。此一殘酷事實說明了現行農業生產體系的挫敗以及單靠補貼無法有效縮短農民與非農民間的收入差異。爲追求農業永續發展,政府必須提出具體的改革方案,而不是拿出一堆「慷人民之凱」的假牛肉來暫時舒緩農怨。誠如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 Peter Ferdinand Drucker)所言,未來世界遲早到來,若不預作準備,甚至抗拒變革,再強大的企業也會陷入困境,甚至成爲明日黃花,這樣的觀點同樣適用於農業。我國官員爲加入國際經貿組織正積極研擬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的同時,是否也有這樣的認知與作爲?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