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強調“要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保護、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的現實需要。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截至2022年10月,河北列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共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6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990項。我們要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其中所蘊含的社會觀、道德觀等,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契合性。例如,河北梆子經典曲目《打金枝》,倡導媳婦孝敬公婆,恪守家庭美德,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們要進一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功能,推動其成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載體,充分發揮其在增進文化認同、價值認同方面的獨特作用。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載體,關鍵在於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熟化”和“活化”程度。一方面,要大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相連接,融入社會生活。充分利用新興媒體、短視頻等平臺,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久居深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更多人瞭解、喜愛,增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讓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大衆心中牢牢紮根。另一方面,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進課堂、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課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創新方式吸引更多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實踐育人,充分利用社會大課堂,實現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加快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當今時代,數字化的發展和應用,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徑。《“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提出,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以及實物資料的蒐集、整理和數字化處理,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體系。加快數字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傳播的內在需求,也是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必然趨勢。
加快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一是充分利用數字採集技術和存儲技術。比如,利用三維掃描技術、數字攝像技術及數據庫儲存技術等,加強對傳統藝術形式進行採集和保護、記錄與留存,並實現大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搜索、瀏覽、下載和分享等。二是充分利用數字修復技術。採用3D打印技術幫助那些完整性不足的文化遺產進行復原;採用VR與AR技術,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突破時空限制,實現更久遠傳承。三是充分利用數字展示與傳播技術。建設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讓遊客通過沉浸式體驗,更加深入瞭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傳承與轉化實驗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等進行深入挖掘。通過利用先進數字技術,使文化、藝術、科技和時尚融爲一體,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時代元素和價值,更好激發和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活力。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品牌建設
加強特色品牌建設,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從實踐看,文化品牌強,則感染力強、傳播力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品牌建設,既能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實現保護和發展的良性循環,又能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物質文化需求,有利於弘揚中華文化、提升中國形象。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品牌建設,一是增強品牌意識。立足時代背景,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用時代精神爲其賦能,創作推出一批與時俱進、有影響力的精品力作,以硬實力打造品牌。二是加強品牌宣傳。通過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文化節,集中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精粹,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力;通過內容豐富的展示、展演、體驗等活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飛入尋常百姓家”。三是創新品牌發展模式。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非物質文化遺產+健康”等多種融合發展方式,擴大品牌影響力,實現經濟價值與品牌效應雙贏。
(作者單位:河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