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奔跑 “雙創”帶來就業新增長

在2020年全國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活動周(以下簡稱“雙創周”)雲展區,一款防疫巡檢機器人備受關注。

今年三四月,這款機器人在武漢中心醫院和漢口火車站,代替人工進行體溫監測、口罩檢測、消毒液噴灑等。研發出這款機器人的是珠海一維弦機器人有限公司,從有想法到產品出廠,只用了1個月。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百業艱難,但危機中有新機。從線下到線上,從傳統制造到智能製造,從傳統基建到新型基建,從傳統協同到現代協同……“雙創”青年奮力拓寬着行業想象力與社會生產力的邊界,不僅爲自己的發展爭得一片更大的“藍海”,也爲經濟發展與就業創造新的增長點。

高新技術企業吸納97萬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

珠海一維弦機器人有限公司CEO唐博維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疫情暴發後,他們收到武漢合作伙伴的緊急求助,在天南海北休假的小夥伴聚在“雲端”一起趕工。

得益於自有成熟技術的積累,他們於2月14日完成“MoRoS”樣機試製,3月6日實現首批10臺量產機出廠。作爲工信部第四批防疫重點企業,迄今,他們已生產百餘臺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分別在武漢、珠海、北京等地“就職”。

疫情之下,像唐博維他們一樣加速奔跑的創新創業者有很多。他們讓一批新業態駛入發展快車道,智能機器人、線上直播展會、在線教育……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加速普及,賦能雙創轉型升級。國家發改委在雙創週期間公佈的數據顯示,創新創業推動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高技術製造業收入持續增長,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快速發展,今年7月,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8%,連續5個月保持8%以上增長。

科技創新也在支撐高質量就業。科技部秘書長苗少波指出,今年以來,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創業,創造新崗位,催生新產業,帶動新就業;挖掘高新區創業孵化機構、創業企業就業崗位超過15萬個,全國高新技術企業已吸納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97萬人。

新業態新模式釋放更多就業機會

當前新技術助推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年輕人迎來新的創業機會。

“疫情防控常態化是對所有創業項目的最大影響,比如在消費領域發展得比較好的是線上線下、到店和到家相融合的模式。”“霸蠻”創始人張天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作爲一個從線下店起家米粉品牌,如今“霸蠻”70%的收入來自線上電商

瞄準新的需求和痛點才能抓住機會。“中國的消費市場足夠大,4億多90後、00後消費人羣有新的需求,所以元氣森林等新創品牌可以快速發展。”在張天一看來,大學生創業者的優勢在於更瞭解用戶的想法和互聯網的“打法”。

鼓勵和支持年輕人的創新創業夢想,政府在行動。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在7月15日印發《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發展副業、靈活就業在疫情下優勢凸顯。擁抱這種市場變化,張震北創辦了“全球雲端”零工創客共享服務平臺。他認爲,在後疫情時期,企業對於靈活用工的需求會變得更大。零工平臺就像蓄水池,有很多自由職業者入駐,比如自由撰稿人、設計師、財務人員,都能通過平臺接單獲得可觀的收入。“傳統模式一旦被打破,將會釋放出更多就業機會。”從去年4月上線至今,有1000多家企業在零工創客共享服務平臺完成註冊審覈,已爲兩萬多人次提供零工崗位。

850萬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就地就近就業

青年創新創業的身影也出現在田間地頭,他們通過尋找家鄉與全國市場的交接點,爲基層注入嶄新動能。

鄭智剛沒想到,一個返鄉創業的決定能讓自己和公司在疫情期間迸發出這麼大的能量——向全國提供2000多萬個口罩。

“我們在20天內研發成功第一臺口罩設備並順利生產出產品。”今年年初,鄭智剛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口罩前端的生產資料,帶着技術骨幹去外省交流學習,夜以繼日地和技術人員設計圖紙,安排生產。政府也在不懈努力,分管副市長帶隊冒着疫情風險開車去外地工廠溝通協商口罩機配套零部件供應。口罩設備研發成功之後,政府第一時間組織200餘名工人,加大力度投產口罩機,生產口罩,在疫情階段提供2000多萬個口罩,並且向浙江、安徽等十幾個省份提供近200臺口罩機。

目前,鄭智剛的廠區吸納近200餘人就業,其中高級工程師及高級技術人員數十人,企業還吸納了十幾名貧困戶就業。這家企業還帶動五六家相關配套企業在德興市落地發展,帶動當地就業近500餘人。

鄭智剛是850萬返鄉創業農民工中的一員。當前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羣體持續壯大,截至今年8月底,返鄉留鄉農民工中,已有1600萬人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國各地在雙創週期間舉辦1100多場活動,線上線下有5000多萬人參加,“全國聯動、廣泛參與、永不落幕”,“雙創”青年永不止步。(記者 王聰聰 孟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