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家長如何預防孩子沉迷網絡?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 李華錫)今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家庭教育促進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學習負擔,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那麼,導致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原因有哪些?家長在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哪些誤區?《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後,家長該如何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
未成年人使用網絡存在共同的沉迷特徵
孫宏豔做過大量關於兒童使用網絡研究,對多次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無論兒童使用的產品是什麼,都有四點共同的沉迷特徵。
一是網絡使用行爲不同。她說,有網絡沉迷特徵的孩子開始使用網絡都比較早,在9歲以前甚至6歲以前開始用網的比例都遠高出沒有沉迷特徵的孩子。有網絡沉迷特徵的孩子一般用網頻率高,用網時間長。另外,有網絡沉迷特徵的孩子經常用手機上網、或者經常在網吧。“這也意味着他們的網絡使用更缺乏家長的管理。”
二是生活狀況不同。孫宏豔舉例說,比如平時缺少娛樂活動,沒有娛樂夥伴,學習壓力比較大,沒有能自己支配的休閒或休息時間等。她對比有網絡沉迷特徵的孩子後發現,他們在以上方面都存在較大問題,例如有沉迷特徵的孩子和正常使用網絡的孩子相比,感到沒有自主休閒時間的比例較高,感到學習負擔重的比例較高。
三是心理和人際關係上不同。她說,有網絡沉迷特徵的孩子經常感到孤單、沒有朋友、不受歡迎、感到自卑、被瞧不起等。孫宏豔調查發現,和合理使用網絡的孩子相比,沉迷網絡的孩子感到被看不起的比例較高,感到心理壓力大的比例較高。
四是家庭教育不同。孫宏豔經過觀察沉迷網絡的孩子發現,他們生活的家庭大多嘮叨多、陪伴少、家長自己在玩手機很少和孩子溝通,也有的家庭對孩子管理過於嚴格,使孩子感到缺乏自由、不夠民主。“這些都會使孩子爲減輕家庭壓力而到網上去發泄情緒。”
她總結說,缺乏良好網絡使用習慣和規矩、生活單調缺乏樂趣、沒有休閒時間和夥伴、學習壓力大心理壓力大、缺乏民主養育方式,是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的重要原因。
家長在預防孩子沉迷網絡時容易出現誤區
孫宏豔說,通過了解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四大原因,可以意識到家庭在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佔據不可忽視的地位。在和家長溝通交流是,孫宏豔覺得一些家長總覺得在網絡面前家庭教育束手無策,不知道怎樣才能預防網絡沉迷。她認爲,其實是忽視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誤區,所以纔不知道該怎麼辦。家長首先要避免四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在孩子使用網絡之前沒有建立好用網規則,忽視規矩和規則的建立。孫宏豔認爲,孩子小的時候更需要培養良好習慣,比如閱讀習慣、運動習慣、休閒習慣等。但是有些家長只管給孩子互聯網產品作爲娛樂手段,卻缺乏先給孩子立規矩的意識。也有的家長不懂怎麼立規矩,嘮叨多管理少,家長以爲自己是在管理孩子使用網絡,但是大多數是自顧自地嘮叨,對孩子使用網絡瞭解很少,孩子上網幹什麼、和誰玩、有哪些樂趣和煩心事,一概不知。
第二個誤區是對孩子的生活關心少陪伴少,嘮叨多,忽視孩子真實的內心需要。“很多家長也許覺得已經全身心在孩子身上,怎麼關心還少呢?”她解釋說,其實是沒有關注到重點,對孩子的需求關心不夠。如果孩子在休閒娛樂等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更容易沉迷網絡。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管理就是停留在嘮叨上,自己以爲管理得很好很多,但孩子並不喜歡,沒有幫孩子解決學習上、生活上的困難。
第三個誤區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重視孩子的成績多,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少,忽視孩子生活中的其他因素。孫宏豔說,很多家長認爲成績纔是最重要的,好成績纔是硬道理。但是卻不知很多看起來很外圍的要素,確實影響了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的重點因素。“當一個孩子心理上的人際交往上的問題得不到解決,他也很想到網絡上去找安慰。所以,家長在預防孩子網絡沉迷時,不能只頭痛醫頭腳疼醫腳,要綜合施策。”
第四個誤區是忽視家庭教育問題。未成年人使用網絡出現的問題與家庭教育問題密不可分。經過孫宏豔的觀察,她發現,很多家長對孩子陪伴少、溝通少、不夠民主、不夠尊重,總是把未成年人看做是沒有主體地位的小孩子。忽視孩子獨立性和主體地位的結果是家庭教育不夠民主,要麼對孩子比較專制,要麼對孩子比較溺愛,要麼忽視孩子的心理需要,會使孩子把網絡作爲心靈的港灣和精神的寄託。同時,有的家長不懂家庭教育方法,在網絡使用上也缺乏給孩子樹立榜樣的意識。
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家庭是第一道防線
“我始終認爲,要想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家庭是第一道防線。對這個問題要有綜合治理的理念與意識。”對於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孫宏豔提出六點建議。
第一,家長要更新養育觀念,要與時代同步。她說,互聯網時代面對的是作爲網絡一代原住民的孩子,他們的需求和看法等都與家長這一代有很大差別。家長要做到與時俱進,與孩子一起成長。孩子喜歡的網絡話題、網絡產品,家長也要有所瞭解,而不能提都不敢提起這個話題。要理解這一代孩子對網絡天然的親近感,才能與孩子“同頻共振”。
第二,家長要保證孩子的休閒時間。孫宏豔說,孩子越沒有休閒時間,沉迷網絡的可能性越大。休閒時間是孩子能自主的休閒時間,而不是被安排的休閒。有的家長雖然允許孩子休閒,但是已經按照自己的意志給孩子安排好,忽視孩子的想法與意願。“比如帶孩子去公園,但是要求孩子回來必須寫篇作文,這種休閒孩子就感覺成了任務。也有的家長忽視孩子的休息,用各種家庭作業剝奪了孩子的睡眠時間。”
第三,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學習壓力。她認爲,適度壓力可以激發學習動力,但前提一定要適度。如果壓力過大,就會使孩子更想逃到網絡上去。家長要關注孩子日常的學習行爲,不能只看結果。對孩子的學習結果要認真分析,瞭解孩子的學習困難,給他們更有效的幫助。家長要善於引導孩子樹立合適的學習目標與成長目標,將大目標化爲小目標,掌握階梯式成長的目標與方法。
第四,家長要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孫宏豔說,親子關係是未成年人成長的強大動力,也是重要的情感支持。如果未成年人缺乏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家庭生活裡感到被忽視,感到壓抑不自由等,或者不被尊重等,都是引起沉迷的因素。家長要有平等意識,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成長需求。好的關係勝過好的教育,關係是教育的前提。
第五,家長要學習教育方法。她表示,互聯網時代孩子懂得甚至比家長多,家長要學習如何去與孩子溝通,如何對孩子的心理問題進行觀察與疏導,如何安排好雙減後孩子的閒暇生活,如何減輕學習壓力等。“這些問題解決不了,光靠嘮叨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焦慮、嘮叨、吼叫是教育的大忌。”
第六,要大力提升家長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不僅僅是學習使用媒介,更重要的是對待新媒體時代的人和事。家長成長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因此家長不要忽略學習,家長有較高的媒介素養,更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網絡使用行爲以及網絡沉迷的因素,從而更好地引導孩子合理使用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