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共治兩岸關係平臺

2015年11月7日,是兩岸關係史中的重要日子習會的舉行將使馬英九與習近平成爲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要人物。雖然會議的進行受到全球媒體高度關注,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也都肯定馬習會對於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作用,但在臺灣內部,卻出現了褒貶不一的混亂狀態。

客觀來看,習近平採取感性途徑,從歷史脈絡中訴說着兩岸情,而以追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兩岸同胞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耀」的中國夢爲目標;馬英九則是從理性出發,透過交流成果證明他在兩岸政策正確性,並進一步提出維繫兩岸和平繁榮現狀的五點主張,最後還引用北宋大儒張橫渠的「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以明志

馬習會嘗試以更大的格局擺脫藍綠、統獨、執政與在野等的二元框架思維臺灣人民的永續生存與長治久安,這是一個無可取代的最終目標。

從2008年馬英九上臺之後,就在「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基礎上,積極開放兩岸的各項交流,無論從交流的深度廣度,皆讓臺灣擺脫從1996年開始的經濟鎖國噩夢。在先經後政、先簡後難的原則下,過去7年多來,兩岸簽訂了23項協議,但隨着議題複雜度的增加,主權意識的難以切割,兩岸似乎已進了深水區而需要進一步的突破,否則兩岸關係難以推進。

馬習會已讓中華民國擴大了在國際舞臺上的曝光度,更讓世人理解兩岸關係對區域和平的重要性。兩岸領導人能正式見面平起平坐,正說明大陸在堅持「一中」的同時,亦已接受臺灣「各表」立場的「預期效果」。

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和平發展及追逐永續生存已成爲兩岸發展的共同目標。愛「臺灣」真的不需要以反中作爲前提,兩岸的交流亦不需要有藍綠或統獨的二元對立,至於馬習會,更不應視爲是選舉或個人歷史定位考量

透過這次兩岸領導人的會面,建立一個「共治」(Co-governance)的兩岸關係平臺,以爲生民立命,爲萬世開太平,應是馬習會所展現的正面歷史意涵

作者臺中科技大學國際事務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