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顧各項環節 成就精彩節目 電視節目製作人

對劉志雄來說,從前期企畫到後製剪輯,都是電視節目製作人工作的一環。(圖/公共電視臺)

從現地考察到拍攝,電視節目製作人必須掌握各階段的執行細節。(圖/微笑臺灣、攝影/陳建豪)

從現地考察到拍攝,電視節目製作人必須掌握各階段的執行細節。(圖/公共電視臺)

走進商辦大樓林立的內湖區,這裡有高度密集的電視臺,以無數動人節目,帶領觀衆一窺無窮盡的廣大世界。在這些五花八門的節目背後,有一羣無名的工作人員,每日每夜爲如何帶給觀衆最棒的節目而默默努力。曾以導演、製作人不同身分二度拿下金鐘獎的劉志雄,入行多年,對電視節目從無到有的過程再清楚不過。對他來說,從前期準備,到拍攝後製、再到包裝行銷,什麼都要管的節目製作人,正是讓好點子變成好節目的關鍵角色。

工作核心

兼顧節目製作所有重點

媒體科班出身的劉志雄,曾在三立、東森、中天、華視等電視臺負責動畫、剪接及編導工作。2007 年進入公視擔任節目導演,曾執導《誰來晚餐》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節目。而喜歡接受挑戰的他,近年更跨足節目製作,他製作的《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下稱《我在市場》)並在去年獲得金鐘獎三項大獎肯定。

相較於導演以現場拍攝爲主要任務,製作人的挑戰更大。從一開始的企畫發想,到確認拍攝方式、流程,錄影時要盯場,後期製作與節目包裝也要參與,不僅要爲節目決定方向與調性,還要強化內容深度,就連整個團隊的工時、交通、住宿、預算等實際又瑣碎的問題,都要全盤掌握,讓劉志雄直呼:「製作人就像管家一樣!」

也因爲想做出一個好的節目,各個環節都要兼顧,因此如何把有限的預算分配在每個項目,是劉志雄認爲製作人的重要挑戰。製作節目時,他會先把該支出的費用匡列好,並且留下適當預備金,再依預算邀請理念、專業相契的夥伴組成團隊,因爲對他來說,找到對的人來做對的事,是讓各個環節運作完善的重要法門。

前期籌劃

雕琢細節創造與衆不同

製作人一開始最關鍵的任務,便是爲節目定調。劉志雄以《我在市場》爲例,節目要介紹市場,該從何角度切入?是要介紹市場本身、美食?還是人的故事?在集思廣益後確定方向,便是製作人的重要工作。

光有方向還不夠,接着製作人要和導演、編劇等主創人員一起發想或尋找內容素材。在製作《我在市場》時,他們實際走訪各地市場,瞭解每位受訪者的生命故事,在過程中建立信任,讓他們卸下心防,才能在開拍時呈現最真實自然的互動而引起觀衆共鳴。

找出節目核心後,還需要決定節目如何呈現,節目適合的美學角度爲何?在鏡頭語言上該怎麼運用?這些都是製作人需要顧慮的環節。例如製作《我在市場》時,劉志雄特意運用了大量的主觀鏡頭,跟着主持人的視線一起移動,營造出身歷其境的臨場感。

不論是面對受訪者或是工作團隊,製作人得居中扮演溝通與潤滑的角色。(圖/公共電視臺)

在數位時代中,傳統電視節目也開始與網路影音結合,創造更多可能性。(圖/公共電視臺)

除了視覺,一出精緻的節目,也需要搭配細膩聲音,才能讓觀衆享受其中。因此針對拍攝完畢的影像,製作人必須在後制時一一確認收音與畫面的合拍度。劉志雄笑說着,由於自己對聲音特別要求,每集至少花一週的時間,請音效師處理聲音。因此在節目裡,觀衆可以聽到船隻的馬達聲、海鷗的叫聲、遠處的吆喝聲……,這些真實的聲音細節,都讓畫面更加鮮活,也正是這些對細節的雕琢,創造出節目獨有的風格與魅力。

拍攝執行

膽大心細應對百變狀況

製作人作爲電視臺、製作團隊和受訪者之間的橋樑,劉志雄坦言挑戰不小,「製作人得扮演潤滑劑的角色!」不僅要從電視臺給的預算中,合理分配資源給各組拍攝團隊,出外取材時,除了面對天氣的不可預測,還要處理受訪者不按牌理出牌與臨時拒訪的狀況,在時間壓力下解決這些問題,是所有電視製作人都需要克服的挑戰。

劉志雄分享,某次去市場拍攝布莊,拍攝到一半時隔壁攤老闆突然跳出來抗議:「爲什麼只拍他,不拍我?」聲響大到成音師無法收音,這時身爲製作人的他就要出面協調。面對這些無法預知的情況,劉志雄自有一套解決方式,「那就是準備很多套劇本,把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都想過一輪,當真的發生時,就不會慌亂。」

正因爲有太多因素要衡量,有時又要應付突發事件,因此他認爲當製作人,需要膽大心細、隨機應變,更重要的是信任夥伴,「一個節目是由很多不同專業人才共同努力成就出來的,不是製作人一個人的功勞。」

結合網路

創造節目無限可能想像

隨着網路崛起,各種串流平臺及影音內容成爲新時代的媒體寵兒,觀衆的收視行爲與喜好,也有了巨大轉變,「未來每個節目製作人都必須具備網路思維!」劉志雄說。他以公視的《青春發言人》爲例,節目鎖定網路世代的青少年觀衆,從製作、包裝到社羣媒體露出,全都跳脫傳統電視節目的思維,甚至大膽捨棄電視首播,以Facebook、YouTube 爲主要播出平臺。

如此的轉變,也連帶影響了節目的時間長度。比如過去一集節目一定要做滿45 分鐘,《青春發言人》卻拍攝許多3 至15 分鐘的短影音在網路上傳播,事後再將這些素材剪輯成單集15 分鐘的節目。

而劉志雄自己也做了一些網路嘗試。即使《我在市場》第二季已播畢,但官方臉書和Instagram 仍持續露出,讓觀衆能夠不斷回味,看到有共鳴的片段還能透過轉發,讓節目擴散得更遠。近來因爲疫情,市場成爲防疫熱區,團隊便請攤商老闆自拍一段影片,再與原本節目片段重新剪輯成全新短片,沒想到在Facebook 上架後效果出乎意外的好,「好到老闆甚至懷疑我們偷買廣告! 」劉志雄笑着說。這證明只要找到有共鳴的素材,善用網路就能發揮節目的長尾效應。

雖然擔任製作人肩負的責任更大,但劉志雄依然享受,「製作不同節目,你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接觸不一樣的人,每次都是學習,這也是做節目最吸引我的地方。」面對未來製作節目的挑戰,他仍是老話一句,有機會就把握,你會經歷更加有意思的人生旅程。

BOX:

製作人 劉志雄(圖/公共電視臺)

姓名:劉志雄

職業:電視節目製作人

特質:膽大心細、隨機應變、不畏挑戰

工作任務:從前期企畫、中期拍攝,再到後期製作,從頭到尾所有環節都要掌握。

核心理念:一個節目是由很多不同專業人才共同努力成就出來的,製作人像管家也像潤滑劑,要讓毎個人的能力都能發揮到最好。

本文作者:陳怡如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8月號643期》)

《臺北畫刊8月號6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