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像投資 精準預防疾病

「新光醫療展健康達人講座」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講座現場座無虛席,民衆收穫滿滿。(張鎧乙攝)

「新光醫療展健康達人講座」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主講「預防醫學於健檢的進階展望」,透過檢查提前發現疾病,立即門診就醫治療。(張鎧乙攝)

「新光醫療展健康達人講座」新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鎮均主講「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肌少症的關係」,提醒中高齡族羣好發疾病,建議每週運動,有助於預防肌少症。(張鎧乙攝)

預防勝於治療,是現代人不可不知的重要觀念,高齡化世代來臨,健檢需求也和過去有所不同,醫師分析,腦心血管檢查、癌症篩檢、失智風險評估、肌少症風險評估、骨質密度檢測,都是維持身體功能的重要項目。

2023臺灣醫療科技展本月初盛大登場,本報和新光醫院共同舉辦健康達人講座,現場座無虛席。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表示,健檢和就醫目的不同,健檢是在身體穩定的狀態下,透過檢查幫助提前發現疾病,但若已經有症狀,需立即馬上到門診就醫,由醫師安排檢查,「我們最擔心的是,民衆有症狀卻延誤到最後,誤了黃金治療期!」

柳朋馳指出,健康檢查花費的每一分錢就像是投資,應考量該項檢查的敏感性、特異性和預測性,來評估其經濟效益,「如果一項疾病被檢查出來,但目前還沒有好的治療方式,那就不符合預防健檢的原則。」

柳朋馳提醒其他健檢原則:這項疾病是否對生活品質有重大影響、是否有高盛行率和發生率、早期診斷是否有良好預後及明顯降低死亡率,並建議根據家族病史、個人病史,選擇適合自己的健檢項目。

許多健檢項目中會包含抽血檢驗各項癌症指數,但柳朋馳提醒,癌症指數並非專一性指標,例如CEA指數偏高,可能和乳癌、卵巢癌、大腸癌、肺癌有關,代表這些器官可能有發炎、癌症病變或單純個人體質使然,且單一次的數值無法得知升降趨勢,仍需進一步檢查診斷。

肌少症是中高齡族羣好發疾病,新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鎮均指出,30歲以後肌肉量每年減少1到2%,60歲後快速流失,到了80歲可能流失高達一半,恐引發跌倒、骨折、住院、失能及增加死亡率。

林鎮均建議,每週游泳、快走、跳舞、騎腳踏車或飛輪2次,或每週做5次彈力帶運動、起立坐下等居家運動,有助於預防肌少症。他也提供自我檢測方式,用雙手食指和拇指圍成一個圈,放在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圍起來還有空隙,代表是肌少症高風險。

另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好發於40、50歲之後,常見症狀如咳嗽、呼吸困難等,高風險因子如吸菸、二手菸、環境有害物質等。林鎮均建議高風險族羣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吸飽氣後對着儀器用力吐氣,測量1秒鐘內吐出多少氣體;平時可利用爬樓梯當作自我檢測,如1分鐘內爬低於30階,應儘速就醫檢查。

林鎮均指出,肌少症和慢性肺阻塞會陷入惡性循環。肺阻塞患者呼吸較費力,消耗熱量是正常人的10倍以上,但呼吸困難會導致食慾下降,無法好好補充營養,因此會導致肌肉萎縮無力,邁向肌少症,導致肺阻塞病情加重,從此落入惡性循環,住院和死亡風險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