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立峰:生成式AI發展 打到中國大陸「阿基里斯腱」

前Google臺灣董事經理簡立峰表示,臺灣很幸運有半導體基礎,但AI時代的「石油」是數據,需思考將晶片優勢結合數據,應用在百工百業,此外他提到,生成式AI讓中國難以過濾「維尼熊」相關問題,可說是打到中國的「阿基里斯腱」。

國科會今天舉辦2024年GenAI(生成式人工智慧)產業高峰論壇,做爲「晶創臺灣」方案首波活動;簡立峰在會中發表演說時表示,AI正在進行一場資訊工業革命,機會很大、風險挑戰亦然。

簡立峰指出,臺灣在先進半導體優勢下,是世界上首波受惠於AI的少數國家之一,以近日國內ETF市場火熱爲例,反映出股票族相信臺灣是在AI領域表現很強的國家。

同時,他表示,有統計指生成式AI將衝擊全世界3億個工作機會,但臺灣目前沒有列在受影響最大國家之列,主因正是臺灣是以製造業爲基礎,而非知識型國家。

不過,簡立峰也說,「臺積電市值(幾乎)等同於臺灣一年的GDP」,高度集中單一產業、單一公司是相當危險的,全世界市值前10大企業以數據公司佔多數,因此AI時代真正的「石油」是數據,如何把晶片優勢銜接數據,兩者結合應用在百工百業,是臺灣須思考的方向。

根據彭博數據,臺灣受惠於AI的程度排名高於中國、日本,簡立峰表示,不是中國AI不強,而是生成式AI打到中國的「阿基里斯腱」,在網路時代要屏蔽一個網頁很容易,但生成式AI是一問一答,很難生成內容後再過濾「維尼熊」相關問題;他也認爲,當前地緣政治情勢下,紅色供應鏈受限,是臺灣發展AI的優勢之一。

不過簡立峰認爲,臺灣除在創新、應用面的表現相對他國弱;他說,臺灣缺乏國際級AI平臺,被動接受外國服務的隱憂。

他表示,國內民衆使用生成式對話引擎,所講的一字一句都要送到雲端,由一家國外特定公司回答答案,而公司訓練模型的資料,7成是英文,繁體中文佔比少之又少,由於中文語言模型主導性弱,可能引發「大腦外包」情況。

同時,簡立峰指出,國內的挑戰也包含企業缺乏數據與模型訓練經驗,面臨更大的數位轉型壓力。

除談及臺灣發展AI的優勢與挑戰,簡立峰表示,臺灣的重要契機就是軟體,事實上現在臺灣資本市場已開始重視軟體新創,聯發科、鴻海、宏碁、華碩等大企業投入軟硬整合領域。

簡立峰形容,當年Nokia之於芬蘭,就像現在臺積電之於臺灣;先前Nokia手機「賣不動」後,遊戲產業成爲接班梯隊,使芬蘭在人口少的情況下,持續實現經濟上的自給自足,由此應證,軟體可能將是臺灣在少子化時代裡「最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