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立峰:新創應發掘明日戰場

簡立峰自Google臺灣退休後,投入新創產業。圖/業者提供

隨着Appier沛星科技、91APP兩家新創今年陸續在資本市場上傳捷報,也爲臺灣新創圈點火。長期觀察與輔導新創的前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認爲,臺灣新創在選題時,應該要尋找「明後天的商機」,而不是聚焦在「今天的戰爭」,包括太空科技、電動車、健康醫療等產業,都仍然是相當有發展空間的領域。

同時他也建議,新創選題時,除了聚焦數位經濟產業以外,更應該善用臺灣硬體供應鏈的優勢,朝軟硬整合方向去思考。

研調機構CBInsights最新統計顯示,隨着經濟復甦,全球崛起的獨角獸新創超過700家,簡立峰認爲,在這些獨角獸之中,「那些產業類別最少的,將會是明天的戰爭」,他舉例,像現在很熱門的數位服務十年前早就起步,走到今天已經白熱化,創業若要選題,應該選擇獨角獸中那些類別最少的,將會是「明天的戰爭」,也是商機所在,例如太空科技、電動車、健康醫療等。

簡立峰說,臺灣的新創要尋找明天的商機,應朝軟硬整合、數位經濟兩個方面去走。在過去行動裝置興起時,臺灣錯過軟硬整合的機會,這時候更應善用臺灣在硬體科技上的優勢,加上軟體或服務,開拓不同的商機。而在數位經濟領域,簡立峰則認爲,年輕世代是網路原生世代,如果在這個領域沒有來自臺灣提供的服務,對年輕人將會是一大挫折。

簡立峰自去年1月從Google臺灣退休後,轉而投入輔導新創產業,同時也與超過40家新創維持固定一對一的會議,他說,「親自拜訪這麼多家新創,我看到比較完整的問題是:我們是一個製造業的島,不知道怎麼做(數位)服務業,每一家公司想的都是產品。」

他認爲,以某種程度來說,臺灣要做國際型的數位服務業確實不容易,臺灣以製造業爲基礎,過去都以服務大客戶爲主要商業模式,缺乏服務全球幾十億人口的經驗。此外,語言也是一大問題,除了臺灣企業普遍沒有能力去做英語系的服務以外,「我們雖然講中文,但在中文市場卻不是主流」,也是先天上的劣勢。

不過,簡立峰認爲,儘管如此,已經看到臺灣正在轉型中,臺灣這一波的數位經濟新創,都開始慢慢有不錯的成績。而臺灣新創圈要動起來,簡立峰認爲,臺灣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成功案例。他以奧運做比喻,「其實我們跟上一屆,只差了三面獎牌而已,但每一位選手奪牌的過程中的意志力被看到,對全國的信心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應用在新創圈上也是一樣,簡立峰說,有了更多的成功案例,纔有點火效應,也才能讓臺灣的新創被國際資金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