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跨域防救災決策機制

這幾天突如其來的豪大雨量,除了爲臺灣中南都帶來嚴重災情,甚至因爲跨縣市政府認定停班停課標準不同,以及宣佈的時間不同,因而造成許多民衆的不便與混亂。雖然在總統關切下,氣象局已同意在凌晨四時發佈豪雨特報觀測。只是,這亂象背後的機制問題未決,未來仍可能發生類似的爭議重點在於,前述混亂其實和目前政府缺乏跨域救災決策機制有關

而所謂跨域機制至少存在兩層意義,第一是跨政府區域(如臺北市新北市);第二是跨科際或跨領域議題,例如氣象預測、防救災、人事政策系屬不同專業學科領域。

首先,有關停班停課臺北市與新北市不同調的問題,的確造成民衆特別是上班族學生的不便。甚至因爲交通便利,也直接或間接影響基隆宜蘭桃園新竹等地和雙北通勤民衆的權益工作生活。特別是不同縣市的地方政府,其實存在競爭或比較性。在此情形下,停班停課的決策,讓縣市各行其是的決策結果,就造成許多混亂。在此情形下,跨區域決策機制有其必要;但是,跨區域整合決策機制,中央政府責任協助。

其實,臺灣目前就有跨域的防救災機制,例如衛生署轄下設立的醫療EOC(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分北、中、南三區;但因爲職權功能受限,沒能發揮更多元的整合或決策平臺功能。換言之,如果中央政府可以擴充或協助跨政府類似醫療EOC的溝通平臺,可以避免跨縣市停班停課不同調的問題。

其次,氣象預測是很專門的學科領域,沒有一定的專業水準,難以從事或進行氣象預報,或作準確的氣象資訊解讀。我們絕對相信,氣象局預報員,都有水準以上的氣象預報專長。問題在於,他們對於其它如防救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政治經濟社會領域所知,可能有限。也就是說,氣象預報員和其它非氣象專長的政府官員與民衆,對氣象的認知或期待可能存在落差。換言之,如果在氣象預報的過程,如果能夠加入其它領域專家,和氣象預報員共同解讀氣象資訊的意義,或可降低氣象資訊傳遞的落差。只是,這涉及「跨科際整合」的概念,可能得花一些時間進行研究或討論。

綜言之,建立跨域防救災決策機制有其必要,而這不只是中央政府要努力,地方政府,以及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甚至所有關心公共事務的民衆,都得認真共同監督與思考,如何建立跨域防救災決策機制,以避免災害對政府、社會、民衆造成不必要的紛亂。

作者爲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科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