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第86期:英國“淨網行動”的是與非

引言:2013年7月22日,英國小王子喬治出生。同日,首相卡梅倫發表公開講話,宣佈將重拳打擊互聯網色情,保護未成年人。類似的“淨網行動”十多年前即已在英國展開,以網絡屏蔽爲主要手段,這也使得英國成爲民主國家中對互聯網監管最爲嚴格的國家之一。

淨網行動

2013年7月22日,卡梅倫首相宣佈出臺一項改革草案,旨在加強對互聯網色情內容的監管:“此舉的目的是爲了淨化互聯網,防止兒童受到互聯網色情內容的侵害。”

該草案規定,英國的寬帶運營商必須爲用戶提供互聯網屏蔽系統,且默認開啓。系統安裝後,色情、賭博、毒品等不適合未成年人瀏覽的內容,將被禁止訪問。如果用戶希望瀏覽此類網站,需要由寬帶賬號持有者本人向寬帶運營商申請解封。

與此同時,屏蔽系統還將覆蓋英國的手機移動網絡,以及地鐵和餐廳等公共場所的Wi-Fi網絡。

《華盛頓郵報》將英國這場自上而下發起的“淨網行動”,稱爲“西方世界對色情內容最爲嚴格的限制”。事實上,不僅僅是色情,被寬帶運營商列入“黑名單”的內容還包括:酒精、菸草與毒品、賭博、自殺與自殘、武器與暴力、極端主義與恐怖主義文件共享與黑客、約會等。

如此強硬的“淨網”態度,與英國之前發生的兩起駭人聽聞的虐童案不無關係。2012年,英國的一名12歲女童與一名5歲女童慘遭性侵和虐殺,這兩起案件的兇手被指經常瀏覽包含兒童性侵內容的網站。

另有調查顯示,英國十歲以上的青少年,三分之一瀏覽過色情內容,六成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接觸互聯網上的暴力和色情內容。

“形勢已刻不容緩。最近幾年,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不久前,每戶家庭只在客廳裡放一臺電腦,在父母的監管下,孩子接觸色情網站的機會很少。而現在,各種信息渠道令孩子很容易接觸到網絡色情。”卡梅倫在一次講話中表示。

去年7月的公開講話中,卡梅倫首相稱:“自由與責任的相互平衡中,我們一直忽視了對兒童的責任。”

三年前,英國寬帶運營商TalkTalk公司即已啓用屏蔽系統。2011年5月,該公司推出“HomeSafe”家庭上網監控系統,使用者可監控電腦、平板電腦、遊戲機、手機等不同終端的上網情況。該系統還收錄了6500萬個網址,可動態過濾“黃、賭、毒”及惡意網站。

“HomeSafe”最初是作爲備選項提供給寬帶用戶,自2012年3月起,TalkTalk公司將其設置爲默認項。一旦安裝,用戶再要關閉,須提出申請。

這套獲得卡梅倫首相稱讚的互聯網屏蔽系統,其背後的軟硬件技術支持,來自中國的華爲公司

在這場“淨網行動”的推動下,至今年2月,英國的四大寬帶運營商——英國電信、天空、維珍傳媒、TalkTalk——已全面安裝屏蔽系統,新用戶默認開啓,老用戶將被詢問是否開啓。

名義上,屏蔽系統的安裝並非強制,而是出於寬帶運營商的自願。因此,仍有一些小運營商出於成本等方面的考慮,拒絕跟進。對此,英國政府發言施壓,要求它們向大運營商看齊。

卡梅倫還試圖通過立法,強制推行屏蔽系統,但該提議被聯合執政的自由民主黨否決。英國反對黨工黨則表示,若能在2015年大選中獲勝,且當前政策被證明無效,未來它將立法強制推行以英國電影分級制度爲標準的屏蔽系統。

這並非英國的第一次“淨網行動”。以屏蔽手段過濾互聯網上的色情內容,最早可追溯至英國電信集團(BT Group)十年前推出的Cleanfeed系統。

英國寬帶運營商TalkTalk公司所用的屏蔽系統,其背後的軟硬件技術支持來自中國的華爲公司。

靜默審查機制

英國對互聯網上的色情內容——尤其是兒童色情內容——的打擊,可追溯至上世紀九十年代。1996年8月,倫敦警察廳夜店及性與毒品犯罪科發表一封致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協會(ISPA)的公開信,列出132個涉嫌發佈色情犯罪及兒童色情相關圖片和文字的新聞組,要求運營商對這些新聞組予以禁訪。

隨後,英國警方宣佈將對互聯網運營商實施突擊檢查,重點調查網絡色情問題。這一行動計劃遭到猛烈抨擊——英國警方作爲一個非民選機構,竟然試圖在未經議會辯論的情況下,實施內容審查。

同年,英國互聯網自律協會(IWF)成立。這是一家半官方機構,公衆可以向其舉報含有非法或疑似非法內容的網頁。舉報信息將被提交給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及警方,一經確認,被舉報網站即被加入“黑名單”。

在政府的施壓下,英國的互聯網運營商、移動運營商、搜索引擎運營商紛紛採納這份由互聯網自律協會編制的“黑名單”,對網絡內容進行過濾。

最早行動的是英國電信集團。2004年,該公司推出Cleanfeed系統,對“黑名單”上的網站予以屏蔽。2007年,英國內政部大臣威農·克科爾要求英國的互聯網運營商於當年年底之前,在自願的基礎上安裝Cleanfeed屏蔽系統,否則將強制實行。正如七年後的今天,卡梅倫首相推行的這場“淨網行動”。

啓用Cleanfeed後,用戶打開被列入“黑名單”的網站,將會收到“網頁無法找到”的錯誤提示。這意味着,用戶無法確知訪問失敗的真實原因,是該頁面確實不存在,還是被禁止訪問。

2008年,倫敦傳媒學院研究人員的一次調查顯示,大多數英國網民並未察覺到Cleanfeed屏蔽系統的存在。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不信任由互聯網自律協會或英國電信制定的審查標準,他們希望能夠明確告知自己所訪問網站是否已被屏蔽,這樣,如果有網站被誤封,也將有機會提出申訴。

除色情內容外,Cleanfeed也被用於封鎖涉嫌“美化恐怖主義”的內容,以及涉嫌傳播盜版的網站。南安普頓大學的互聯網法律教授莉莉安·愛德華茲諷刺其爲“有史以來發明的最完美的靜默審查機制”。

在“靜默審查機制”下,人們無法確知訪問失敗的真實原因,究竟是頁面不存在,還是被禁止訪問。

今年1月,很多英國玩家發現自己無法更新《英雄聯盟》,原因是遊戲的更新鏈接中出現了多處“S”、“E”、“X”三個字母相連的情況,例如“VarusExpirationTimer.luaobj”,導致其被屏蔽。玩家不得不打電話給寬帶運營商,要求關閉屏蔽系統;家中有未成年人而無法關閉者,只好請朋友幫忙下載。

此類“誤殺”的例子並不在少數,由於屏蔽系統無法作出準確甄別,很多含有敏感詞的合法網頁也被屏蔽,包括性教育及性健康諮詢、強姦與家暴受害者幫助、兒童保護服務、自殺預防、藥物諮詢等。甚至宗教、政治諷刺、同性戀、女權主義之類的網站,也被一些屏蔽系統“誤殺”。

英國《新政治家》雜誌評論稱,“過度封鎖”適得其反,反而導致“社會上最易受傷害的人羣無法從互聯網上獲得他們最需要的幫助”。

爲配合此次“淨網行動”,英國政府還要求搜索引擎運營商屏蔽不良關鍵詞。微軟最先作出響應,英國的必應(Bing)搜索引擎依據英國兒童侵犯與在線保護中心提供的“黑名單”,過濾搜索結果,一旦發現不良詞條的搜索,即彈出警告。

緊隨其後,谷歌宣佈將10萬關鍵詞列入“黑名單”,針對這些詞條的搜索將不再顯示任何結果。此外,谷歌的安全搜索(SafeSearch)過濾器,原先可以由用戶關閉,自2012年12月起,該關閉選項在英國被移除。

今年3月,美國成人娛樂產業組織“言論自由聯盟”負責人黛安·杜克在倫敦的一次會議上發言稱:

“卡梅倫首相支持的屏蔽系統封殺了性健康網站,封殺了反家暴網站,封殺了同性戀網站,封殺了飲食失調服務網站,封殺了對於年輕人而言至關重要的很多信息。這些屏蔽系統未能保護孩子們免受欺凌及網絡侵害,而是將孩子們遺棄在了黑暗中。”

今年1月,英國玩家發現自己無法更新《英雄聯盟》,原因是更新鏈接中有多處“S”、“E”、“X”相連。

黑名單

2008年12月5日,維基百科的“處女殺手”頁面被英國互聯網自律協會列入“黑名單”,導致英國網民無法訪問該詞條,甚至無法對維基百科的其它頁面進行編輯

《處女殺手》是德國搖滾樂隊“蠍子樂隊”1976年發行的一張專輯,互聯網自律協會的封殺理由是該專輯封面存在爭議,其內容是一位全裸少女,生殖器部位被破碎玻璃的效果遮住。根據英國《兒童保護法令》,這張圖片被視爲“18歲以下兒童的不雅照片”,屬於“潛在的非法內容”。

維基百科的“處女殺手”詞條被屏蔽之際,該專輯的封面仍然出現在亞馬遜英國等多家大型網站上,且唱片在英國仍有銷售。

四天後,經過重新審覈,英國互聯網自律協會取消了對該頁面的封鎖,並發表聲明稱:“考慮到這一特殊案例的實際情況,並且這張圖片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很容易被找到,我們決定將該網頁從‘黑名單’中刪除。”

“處女殺手”封殺事件引發了人們對英國互聯網自律協會的這份“黑名單”的質疑。據稱,“黑名單”的編制流程專業規範,首先依據英國法律對被舉報網站進行評估,遵循量刑準則委員會確立的種類和標準,然後由訓練有素的分析師對網站內容進行獨立的審覈和認定,評估過程中還有經過專業培訓的警察協助。

儘管如此,這份“黑名單”仍因缺乏透明度而飽受詬病。事後,“澳大利亞電子前沿”組織負責人科林·雅各布斯評論稱:“因爲一張圖片被列入‘黑名單’,導致幾乎整個國家無法編輯維基百科,足以說明強制互聯網運營商屏蔽的缺陷。”

2008年12月,維基百科的“處女殺手”頁面被屏蔽,引發了人們對互聯網自律協會的“黑名單”的質疑。

除英國外,西方其它民主國家也曾推行類似的互聯網管理政策,但始終無法在保護未成年人與保護言論自由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1996年,美國國會頒佈《通信傳播正當行爲法》。該法案規定,通過互聯網向不滿18週歲的未成年人“傳播猥褻言論或不正當言論”的行爲屬刑事犯罪,可被判處兩年以下監禁及25萬美元以下的罰款。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隨即向法院提出違憲訴訟,他們認爲,“不正當言論”應受第一修正案保護。1997年,美國最高法院宣佈《通信傳播正當行爲法》違憲。

2008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宣佈將引入屏蔽系統,封鎖兒童色情等內容,遭到在野黨的質疑和民衆的大規模抗議。人們擔心,不透明的“黑名單”將令打擊範圍擴大化。據《悉尼先驅晨報》報道,澳大利亞通信與媒體主管部門編制的“黑名單”上的1370個網站,只有674個網站包含兒童色情內容。

2010年年底,澳大利亞決定推遲執行這一倍受爭議的互聯網屏蔽計劃,爲期一年,以便對將要攔截的目標進行獨立審覈。

2012年,俄羅斯聯邦委員會通過《網絡黑名單法》,開通“非法網絡信息舉報網站”,短短20小時內,已收到3400餘條舉報信息。根據該法案,包含兒童色情、毒品、誘導兒童自殘等內容的網站在被舉報後,如果兩天內未刪除相關內容,其IP地址將被列入“黑名單”,在俄羅斯境內被禁止訪問。

雖然《網絡黑名單法》得以推行,但質疑聲不斷,反對者擔心其“成爲相關部門鎮壓持不同政見者的工具”。

1995年7月,《時代》封面專題矛頭直指網絡色情。因內容有誇大之嫌,該專題作者隨後重新撰文反思此事。

結束語

2013年7月22日,卡梅倫發表公開講話後,英國BBC網站的一位讀者評論道:“這是內容審查,就這麼簡單。這一切只是開始。父母有很多程序和途徑可以保護孩子,包括最重要的方式——交流與教育。而政府卻選擇監視我們的所讀、所寫、所見。”

英國的公共圖書館和學校的上網場所,大多安裝有屏蔽系統,部分學校還會阻止學生訪問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網站。今年2月,格拉斯哥一所學校的學生髮現,蘇格蘭獨立運動網站“Yes Scotland”被該校封殺,而支持英國統一的網站“Better Together”卻運作如常。

這雖然是個例,但也正是英國民衆質疑“淨網行動”的原因所在。由於“黑名單”的編制缺乏公衆監督,加之“靜默審查機制”的存在,人們擔心,“黑名單”的掌控者會濫用權力,借打擊色情的名義,將封鎖範圍悄悄擴大至其它領域,例如壓制不同政見或激進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