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業節能減碳有潛力

建築行業減碳潛力巨大,轉變建築領域發展模式、推廣綠色建築、建設生態城市、有效實行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可謂任重道遠。推動綠色建築的質量升級,更好地實現“雙碳”目標,應多措並舉。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日前印發《廣東省綠色建築計價指引》,自2023年4月1日起實施。這個文件的出臺,對於加強綠色建築計價依據體系建設,滿足地方建築市場發展需要,具有一定的意義,同時也說明綠色建築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建築與工業、交通是我國能源消耗的三大主要領域,我國的建材生產、建造能耗、生活能耗、採暖空調等建築的能耗約佔全社會總能耗的1/3,建築業二氧化碳排放佔全國總體碳排放的四成以上,運營過程中的能耗更是佔建築能耗的七成。建築行業減碳潛力巨大,轉變建築領域發展模式、推廣綠色建築、建設生態城市、有效實行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可謂任重道遠。

近年來,隨着國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新型城鎮化建設穩步推進、相關技術標準體系逐步建立完善,我國綠色建築行業保持高速發展態勢。着眼於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綠色建築、生態建築,在規劃與定位、設計與建設、運維與管理等建築全生命週期充分考慮環保、節能、經濟、舒適、健康等綜合因素,最大限度地實現建築與生態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動綠色建築的質量升級,更好地實現“雙碳”目標,應多措並舉。

要以增量優化帶動存量改造。《“十四五”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星級綠色建築佔比達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資公益性公共建築和大型公共建築全部達到一星級以上。從算總體賬、長期賬、可持續發展賬的角度來看,發展綠色建築,加強低碳技術在建築領域的創新、推廣和應用,建設低碳零碳建築的優質示範項目,推動對現有存量建築進行低碳、節能、減排改造,其總體成本是可以接受的。

要有效利用後發優勢規模效應。在綠色建築領域,相關企業和地區利用後發優勢和規模效應,及時把握城市更新、城市改造、新城建、新基建等契機,可以更好地實施可持續戰略和滿足用戶需求,有利於及早實現綠色轉向和彎道超車。比如,有機構曾調研亞洲14個城市的3089座甲級辦公樓,發現獲得綠色認證的甲級辦公樓存量比例從2016年的12%穩步上升至2022年的42%;北京與上海的綠色建築認證比例分別爲44%和41%,遠高於起步早、樓齡長的香港辦公樓市場。

要綜合運用市場手段與政策引導,提高企業認識度、參與度。在降低環保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取得市場競爭優勢等經濟效益之外,綠色建築方面的投入有利於提高企業在應對環境、氣候變化、能源價格、自然災害方面的韌性助力企業提升品牌形象、踐行社會責任,努力夯實高質量成長、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基礎。

要從建築單體區塊地段和城市系統等維度統籌推進零碳實踐。在關注建築節能減排脫碳外,各地應因地制宜地爲行業、產業、城市研究和定製減碳發展路徑,在發展循環經濟、城市綠化和生物多樣性方面加大投資,科學有序推進零碳綠色轉型、獲得零碳價值收益,以綠色化結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努力提高城市宜居性、包容性、多樣性、安全性

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策略。加大對包括綠色環保生態建築設計技術、建築節能技術與綠色建材等在內的關鍵科技與技術集成創新的研發投入,帶動作爲綠色建築上游產業的科技服務業、中游產業的綠色建造業、下游產業的配套服務業,以經濟效益牽引推動社會、科技、環境、資源效益的最優化與最大化。(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