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業升級,建築工人開始同步轉型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華 工人日報-中工網通訊員 施院生

開欄的話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已有三年。《改革方案》強調,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改革不適應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要求的體制機制,充分調動廣大產業工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企業因我發展,我靠企業生存”。員工是企業中最重要的“資源”,企業則是最直接的市場主體和用人主體。如何調動企業參與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積極性,三年來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走深走實對企業發展又產生了哪些成效。從今日起,工人日報開設“走進企業,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欄目,介紹來自企業一線的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經驗做法,敬請關注。

近年來,國內大力發展綠色裝配式建築產業,這對裝配式建築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圖片 供圖

閱讀提示

面對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傳統建築工人羣體建築業如果不轉型,將來可能面臨“無人可用”的窘境。要想讓建築工人留下來,不再跟着包工頭“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42歲的葛海兵安徽同濟建設集團工作已經有些年頭了,如果按照傳統的發展“路徑”,在建築施工企業裡“混得不錯”的建築工人,也許會努力把自己培養成一名“包工頭”或者“小老闆”。

可葛海兵兩者都不是,他現在是公司“安徽同濟勞務總隊”的一名隊長

站在企業的角度,推進建築產業現代化,加快企業轉型升級,企業需要的是“一支有組織有紀律有保障的新時代建築產業工人隊伍”。

這與葛海兵的想法“不謀而合”。多年前,安徽同濟建設集團就曾樹立“打造自有建築工人隊伍”的企業發展理念。如今,隨着建築產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企業更是嚐到了培養自己的建築產業工人隊伍的甜頭。

或面臨“無人可用”的窘境

一般而言,建築施工項目地域分佈廣,項目週期變動大。一個項目竣工了,並不意味着新的項目會立即接上來。正因如此,每當一個項目結束,工地上的工人便很快分散到其他的企業和項目上。

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面對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傳統建築工人羣體,建築業如果不轉型,將來可能面臨着“無人可用”的窘境。

同濟勞務總隊隊長蘇鬧旦說,要想讓建築工人留下來,做企業的長期工,不再跟着包工頭“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退伍回來的葛海兵曾放棄了轉業安置,自己也嘗試過其他類型的工作,最後通過別人介紹纔來到了同濟建設集團。然而,進入公司後發生的事情讓他感覺“驚訝”。

“集團董事長親自找我談話,還邀請我去他家裡吃飯。”葛海兵有點不太相信,“‘一把手’董事長爲什麼對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建築‘新兵’如此重視?”

董事長在家裡和他聊起了國家政策、公司發展、未來規劃、人生理想……

“雖然當時還聽不太懂,但給我的感覺就是董事長很真誠,思想很超前。”工作後不久,曾經的軍旅生活養成的高度紀律性和責任感,讓他在工作中脫穎而出,葛海兵從一名普通的建築工人漸漸走上了管理崗位——同濟勞務總隊分隊長。

像葛海兵這樣的分隊長在同濟建設集團有六七個,他們都是從一線工人中提拔上來的,分別管理着不同的工地。

“雖然這些分隊長們日常工作不再是進行一線操作,但卻比以前忙,一個工地最少二十人,多則四五十人的協調、管理和檢查都需要他們操心。在工期忙的時候,他們也會親自上。”蘇鬧旦說。

爲了培養選拔出一批建築產業工人隊伍“好苗子”,同濟建設集團還組建了一支集團公司直屬的工人隊伍——安徽同濟勞務總隊。

此後,同濟建設集團搭建了一條從班組長到分隊長、隊長、總隊長的人才晉升通道,通過技能培訓、科學管理、思想教育等方式,將農民工培養成“有思想、有技術的產業工人”,將一大批農民工培養成“懂管理、懂技術的勞務管理人員”。

“在我們這裡,只要認真負責上進心,把安全把控好、班組管理好、工程按時完成保質保量,都可以提拔成管理者。”蘇鬧旦說。

工種提供新舞臺

在安徽同濟建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曉東看來,傳統建築業的升級與傳統建築工人的轉型應該是“同步進行的”。

在今年的安徽省“兩會”召開前夕,吳曉東曾應邀參加了一場座談會。在會上,吳曉東建言,統籌考慮“促進建築業高質量發展,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築,加快培育建築產業工人隊伍”三者之間的關係。

裝配式建築一般是指由預製部品部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築。早在2016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達到30%。毫無疑問,對於建築業來說,這是一片“藍海”。

“投身建築業的青壯年逐年減少,新一代的建築工人對工作環境、薪資要求、職業前景等新的要求越來越高。”吳曉東說。

眼下,同濟集團投資建設的PC預製構件生產基地正呈現出一片繁忙的建設場景。在吳曉東看來,裝配式建築進入市場,給建築從業者至少帶來兩方面的變化。一方面,從開始生產預製構件的生產線,到最終的安置拼裝,傳統農民工“髒累苦”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另一方面,新型建築業對工人的職業技能要求將大幅提高。

自從裝配式建築逐漸興起,建築業開始流行一句話,叫“工人不動建築動”。此前,更廣爲人知的一句話叫“建築不動工人動”。

“以前是工人在走來走去砌牆,現在是牆已經生產好了,工人安裝拼接就行了。”高金龍是“同濟勞務總隊”負責吊裝的隊長,當了多年建築工人的他感嘆,“瓦匠已不是當年的那個瓦匠,一切正在變化。”

“環保、高效、可操作性強,這是裝配式建築的優勢。根據預製裝配率的不同,相同工程相同人數下,裝配式要比傳統工序的工期縮短不少,且無粉塵噪音。”高金龍十分清楚這種變化,也更清楚這種工藝上的變化對建築工人意味着什麼。

吊裝工作人員要具有看圖識圖、精準定位等方面的經驗,這對於每一名工人的技術操作、管理指揮能力都有着不小的要求。

“每個小班組有四、五個人,我們通過傳幫帶,使得班組內掌握其中的技術,都能成爲核心人員,然後再進行班組評比,擇優晉升。”高金龍說。

如今,由於裝配式建築而衍生出各種新型且具有巨大潛力的工種,爲建築工人的成長打開了新空間,提供了新舞臺。

培養現代化建築產業工人

記者瞭解到,在同濟建設集團各工地上,每天的班前例會是一件嚴肅的大事。從站姿的標準化、衣帽的穿戴規範再到安全問題都會被反覆強調。

“並非只有同濟建設有班前例會,但我相信我們做的不比任何地方差。”同爲同濟勞務總隊分隊長之一的蘇國強認爲這並非“形式主義”,規範穿戴和操作是保障工人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優解”。

榮譽感”“責任心”……這些在蘇國強看來最能代表產業工人隊伍特徵的詞彙,給工人和企業帶來的是同一件事——提升。

44歲的蘇國強,是吊裝工作的“老手”,他在2020年安徽省裝配式建築“徽匠”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構件裝配組團體、個人一等獎。2018年,同濟集團產業工人代表隊參加了中國技能大賽——上海市建設行業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灌漿連接項目職業技能競賽並取得“優勝獎”。

事實上,只要有行業內的相關比賽,同濟勞務總隊參與的積極性總是很高,斬獲的獎項同樣很多。

“未來勞動力資源將會成爲建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建築企業打造自己的勞務工人隊伍將是企業轉型升級的一條出路。”吳曉東說。

記者瞭解到,同濟建設集團正通過開展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大賽、軍事訓練、每日班前例會等方式,實現勞務管理的規範化、制度化。同時通過建立產業工人培訓機制、組織拓展培訓等活動,着力培養出“一專多能”的新時代產業工人。

例如,同濟勞務總隊中大部分工人同時兼具吊裝工、灌漿工、瓦工、木工等多重身份,在工程斷檔期,也可由集團協調從事其他工作保障收入。

而在同濟集團運營的安徽首家建築農民工創業孵化園裡,“就業幫扶”“技能培訓”“創業孵化”和“平臺建設”四大功能定位明確。也就在這裡,一部分農民工正在悄悄地向着現代化建築產業工人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