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之黃金密檔

編者按1949年運臺黃金維繫中華民國生存的關鍵命脈抗戰勝利後,國庫僅有3萬兩的黃金,後來,上百萬兩的黃金,從何而來?原可振興戰後中國經濟的黃金,卻演變成失去民心利劍。在民國百年時刻,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長天傳播即將推出「百年遷徙」系列──蔣介石《黃金密檔》紀錄片,作爲百年曆史的見證。本片3月27日將在誠品信義店舉辦全球首映會,4月2至4日晚間9時在TVBS新聞臺首映。

蔣介石當時應該還沒意識到,已成爲廢紙貨幣,是老百姓對他的一種不信任投票

2009年11月拍攝《黃金密檔》的首站南京總統府,那天南京下着入冬以來的第一場初雪,站在總統府大門前,我擡頭仰望入口大門上方,那個曾經飄揚着中華民國國旗旗竿,如今孤獨地豎立在那兒,彷彿爲流逝的民國過往,做了最無言的陳述。我們這羣臺灣中華民國國民來到這裡,是尋找那段蔣介石曾經風光的民國歲月,還是追悼已經褪色的民國史,在刺骨風雪中, 我有種說不出的悲愴。

黃金風波

走進總統府長廊,抗戰勝利後從陪都回到南京總統府的蔣介石,是多麼的英姿風發,他的民族統一大業才正要開始,廣大的百姓纔要脫離苦難,厭戰的人們要面對的卻是一場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內戰。儘管國民黨和共產黨各自都高舉着正義的旗幟,此時,兩黨在老百姓心中形象,也是成爲戰爭的關鍵,那是跟黃金有關的一場風波,被稱爲第二次「黃金風潮」。這場黃金風潮加深了人們對國民政府貪腐的形象,民心開始悖離那個領導抗戰勝利的國民政府。

1945年抗戰勝利,重慶陪都的國民政府金庫的黃金,只剩下不到3萬兩,此時的蔣介石的大舅子,也是行政院長宋子文,開始着手戰後兩件財政大事。一是,接收戰後的所有黃金,充實國庫。二是,抑制貶值劇烈的國家貨幣──法幣

抗戰時期,美國在中國參戰期間借用中國機場和指揮所等所積欠的軍費,在戰爭結束後,必須一次結清還給國民政府,這項軍費高達4億美元。後來,宋子文將這些軍費的2.5億美元,兌換成黃金共645萬兩,分批運回中國。另外,國民政府還接收了汪精衛政權所沒收的黃金,共49.5萬兩。復旦大學歷史教授吳景平說:「有了這一大批黃金作爲後盾,宋子文有信心,將法幣貶值的情況控制下來,他祭出『法幣』換『黃金』的新政策。但宋子文萬萬沒想到,這項政策成爲有錢人大量囤積黃金,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1946年3月,宋子文令央行將黃金按市價上海市場配售,讓人們可以用法幣買黃金,不到一年,共拋售353萬兩黃金,國庫60%黃金,一下子化爲烏有。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鄭會欣表示:「這項政策法幣不但沒貶值,還造成富人囤積更多黃金,而且市面流通的法幣還比以往更多,因爲國民政府還繼續大量發行法幣。戰後,中國經濟尚未復甦時刻,老百姓都還很窮,可以提供中國建設黃金,卻流入富人的口袋,讓人們對國民政府徹底失望。」後來,宋子文因黃金風潮事件下臺,蔣介石在日記中,表達了他對這位大舅子的不滿,但國民政府腐敗的形象,已經在老百姓心中蔓延。

住在上海的邵立,他的父親邵式軍是汪精衛政府的稅務署長,他說,汪精衛政府時期,他的家幾乎是徹夜未眠,每天晚上都有人到家裡鴉片,當時上海大戶人家抽鴉片是一種高尚的社交行爲。很神奇的是,老人家從小聞鴉片,卻沒有染上毒癮。國民政府接收上海時,他的父親爲了逃避軍事法庭的審判,躲到解放區成爲共產黨員,並用金錢資助共產黨,藉此躲過一劫。儘管後來走上所謂「政治正確」的道路,而且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有功,但邵立因爲歷史問題,在文化大革命時,還是遭到一番批鬥

貨幣廢紙

這位曾經富家子弟的邵立,在父親離開上海後,家裡只剩下女人當家,負責接收的國府軍統特務經常到他們家盤查。他說:「像我姨媽首飾四百多件,我外婆怕煩,女兒放在那裡的一包首飾,不要煩了,通通拿去,軍統特務的目標不是這麼一大包首飾,看到人呆掉了,我也在旁邊,他不講了,一包包好就走掉了。」當時上海接收時,像邵立家一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抗戰時期不知誘惑爲何物的國府官員,從重慶陪都前往各接收地區,相對富裕的資源,對這些官員造成考驗,但很明顯地,國民政府部分官員在這場「黃金的試煉中」被淘汰了。但蔣介石當時應該還沒意識到,已成爲廢紙的貨幣,是老百姓對他的一種不信任投票,他要發動新的貨幣改革,並試圖將當時宋子文發出去給民間的黃金,再度收回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