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傳承刻不容緩 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

文化部長史哲(左)頒授認定證書予重要文化資產「土水修造技術」保存者李清海司阜。(文化部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慢慢仔做,就免閣改」、「功夫這東西是學無止盡的」,文化部長史哲在出席頒授「112年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認定證書時,以辭世的蘇清良、徐明河司阜言傳,期許匠心傳承,爲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綻放風華。

「112年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典禮24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行,頒授證書予「土水修造技術」保存者李清海司阜、蘇清良司阜及「剪黏泥塑技術」保存者徐明河司阜。蘇清良及徐明河於今年相繼辭世,由蘇清良孫子蘇建銘、徐明河兒子徐朝琳代表接下證書,李清海則親自出席,併爲典禮開場表演擔綱演唱南管樂曲「風打梨」、「望明月」。

史哲指出,蘇清良司阜告訴後人古蹟修復記憶的精髓,就是保持原狀及恢復原狀,而修復的工匠技藝也是一門慢工出細活、求臻於至善、追求完美的學問;徐明河司阜展現的剪黏泥塑工法及教學精神,一如他說過「如果不照起工學,不會做,就不會修,沒辦修」,在自我精進與傳承工藝上不遺餘力。

李清海是金門古蹟修復的重要匠師,他曾說過「一間房子美不美,看屋脊就知道,弧度一定要順,燕尾一定要有力。」史哲指出,擅長做屋脊的李清海總是爲建物屋脊拉出流暢的弧線,也爲臺灣的天空拉出完美的天際線。而李司阜多年來也持續傳授土水修造技術,兒子、女兒和女婿都加入拜師學藝的行列,傳承傳統建築美學。

史哲表示,雖然蘇清良和徐明河兩位司阜離我們而去,其精神與匠心,依然照亮着後來者的道路,他們的精神也將透過他們的後繼者、他們的作品,以及所有珍視這些傳統匠藝的人們,活在人們心中。

史哲表示,明年起爲期6年的歷史五期計劃,共獲覈定近160億,近期文化部也把過去兩年遲遲未能覈定的計劃,高達357件陸陸續續覈定給各縣市政府,「文化資產就是跟時間賽跑」,也突顯了人才的傳承、培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