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課的 被教的 全慘兮兮

新課綱改變傳統教學現場,國文延伸的多元選修讓學生透過體驗實作傳統糕餅,深度認識臺南。(臺南一中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108課綱上路一年,面對這份「去中化」的國高中文史課綱,國文大降古文比例,歷史則採主題式單元,揚棄編年史編書方式,甚至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大砍中國史章節,站在第一線的國高中文史教師直評是「斷爛朝報」的教材,錯雜漏缺,不只老師得在有限課時內,另花大把時間準備補充教材,學生理解能力更因此逐步下滑。

高中國文老師直指,「臺灣主權未定論」嚴重影響教學,但問題不只在國文,歷史教材追求「去文化化」、「去脈絡化」,教師找不到教學支撐點,更難向學生說明這是「哪一國的文學、歷史」。高雄鳳山高中國文老師林秀美表示,一年來且戰且走,她個人還在摸索,但常被出版商設計的龐大教材帶着走,他覺得光要消化一堆資料,進而求得熟能生巧已成奢望,常常無法確認自己是否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達到教學要求或目標,「真的是一言難盡」。

臺南一名私校高中歷史老師直言,新課綱上路以來,文科老師面臨教材打破傳統框架,必須改變邏輯思考、重組再消化,學生若是欠缺完整知識脈絡,理解更顯吃力,老師教得痛苦、學生累積一堆疑問,「教課的、被教的都慘兮兮」。

員林高中歷史老師王偲宇以歷史課本舉例,中、日、朝、越等國因專題設計,採平行時空教法,一個章節上完,下一章又再進入同樣課程循環,時序與朝代無法被架構,歷史基礎較差的同學,有空間錯置及無所適從之感。

整體東亞史的學習表現也明顯弱於臺灣史,老師們不只得花費大量課外時間自編補充講義,有時還要兼教公民知識與中國地理,另也聽聞有高三生主動閱讀舊版國編本,內容完整又有系統。

南部一名蔡姓國中國文教師表示,現在國中國文課量明顯減少,一次段考只考一課古文,但爲與高中課程連結,教科書大多會在國中國文課本後補上3到4篇自選選文,但授課時壓力,老師不一定有空教完,太簡單的文選,乾脆跳過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