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好睏難!人工哺育弓角羚羊遭同伴驅趕 「叔叔」帶牠趴趴走

弓角羚羊依杉」的媽媽「美而依」在生下寶寶後,沒有出現正常的育幼行爲,經過評估園方決定接手進行人工哺育。(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特別提醒大家,臺北市立動物園自108年6月19日(三)起至108年6月28日(五)止,共10天不對外開放唷!

寵物小組綜合報導

人際關係相當重要,動於羣居的動物而言,更是反應個體福祉指標之一。去年10月初在臺北動物園出生的弓角羚羊「依杉」,雖然沒有得到媽媽的親自哺育,但透過多位保育員合作無間的悉心拉拔,總算在今年4月正式斷奶,更在保育員們細心的觀察及引薦下,讓「依杉」漸漸摸索到與羣體的互動訣竅。(即時接收毛毛軍團訊息!快加寵物雲Line)

因爲當初「依杉」的媽媽「美而依」在生下寶寶後,沒有出現正常的育幼行爲,經過評估園方決定接手進行人工哺育,在保育員細心的照顧之下,寶寶「依杉」已經順利長大。在哺育過程中,爲了讓弓角羚羊寶寶能夠保留野生動物的自然行爲,即便「依杉」是人工用奶瓶餵養長大的,但在動物狀況穩定的時候,保育員就會抓緊機會,讓牠跟媽媽、爸爸阿嬤還有其他的叔叔阿姨們保持互動。

雄性雌性的弓角羚羊頭上,都有螺旋狀長角,正是保護自己、競爭領域兼抓背的工具。(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保育員費盡心思製造交友機會,依杉(前)現在已經可以跟同類交流了。(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依杉」還在喝奶的階段,保育員就常常讓牠待在媽媽和阿嬤的身邊認識氣味,等牠再長大一點時,保育員會在餵食的間隙,讓「依杉」在羣體當中活動。雖然剛開始因爲少了媽媽的貼身教導,「依杉」抓不準跟成熟個體的互動模式,在重新介紹牠進入羣體時,還一度出現被驅趕的情形,經過幾次嘗試,也換了幾種不同的羣體組合,「依杉」終於被叔叔「美財」接納,並一起在戶外活動場自在的奔走。

每當動物因爲各種不同因素,非得要進行人工哺育時,負責的保育員除了需要在營養上多方研究外,另一個重大的挑戰就是在動物穩定成長後,如何將動物重新介紹回原本的羣體當中。因爲哺乳類動物許多自然互動行爲的產生,多半是由母親帶着自己的小孩逐步啓發的,而人工哺育的動物少了媽媽的引導,只能藉由保育員幫忙篩選並引薦較合適的動物個體,仔細觀察他們的互動,纔有可能讓動物順利地融入羣體,讓人工哺育的動物,也能在羣體中健康的成長。

▲有別於非洲草原上常見的羚羊,弓角羚羊主要生活在沙哈拉沙漠。(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弓角羚羊的保育等級爲 CR(極危)。(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經過保育員的細心照料和費盡心思製造交友機會,「依杉」現在已經脫離獨生女的獨居生活,開始跟同類進行更多的交流了,相信再經過一陣子的學習,她就可以學到更多互動技巧,成爲 CR(極危)等級弓角羚羊域外安全族羣生力軍。(ETtoday寵物雲有IG了,快按追蹤)

▲弓角羚羊「依杉」終於被接納,可以在戶外活動場自在的奔走。(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