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最省力的方法:跟他做一樣的事

最好的父母,是陪練不是教練;好的教育不是監督,而是引領。

教育,不是孩子的功課,而是父母的修行。

作者 | 土豆媽

上週去朋友家玩,目睹了一件耐人尋味的事。

我和朋友好久沒見,聊得很嗨,她兒子東東坐在一旁玩手機也沒人管。

突然,東東也不知刷到了什麼好玩的,開始咯咯大笑起來。

朋友見狀就有點生氣,忍不住訓斥兒子:“你能不能別老玩手機?你作業寫完了嗎?”

當衆被罵,東東當然很不服氣:“你看我爸爸,不也躺在那邊玩手機嗎?你怎麼不管管他?”

我扭頭一看,東東爸爸遊戲打得正起勁呢。他聽到兒子這話,又見我瞅着他,就有點惱羞成怒:

“你這小兔崽子,一天天的廢話怎麼那麼多?

我這好不容易週末,放鬆放鬆怎麼了?

再說了,我是大人,你是小孩,小孩就要聽大人的,你懂不懂?”

東東癟着小嘴,狠狠瞪了他爸一眼,氣呼呼地跑回房間了。

朋友尷尬地衝我笑了笑,說自己爲兒子費心費力,也不知怎的,越長大越難管,說一句他能頂10句。

其實身邊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曾這樣吐槽過孩子,叛逆、不聽話、拖拉磨蹭、習慣不好……

但仔細想想,這些真的全都是孩子的問題嗎?

教育最忌諱的

是父母擺爛,卻逼着孩子上進

想起曾在網上看過的兩篇小學生作文。

第一篇名爲《不能怪我》。

孩子考試只得了78分,只因被作文題《勤勞的媽媽》難住了:“媽媽天天打牌,實在不知道怎麼寫……”

第二篇名爲《爸爸,我想對您說》。

孩子放學後想讓爸爸多陪陪自己,可爸爸卻天天只顧着玩手機,甚至嫌他煩。

孩子只能在作文裡哭訴:“你已經快不是我爸了,你快是手機的爸爸了。”

孩子語言稚嫩,卻揭露了許多父母最真實的一面。

他們教育孩子,總是說得多做得少,對孩子嚴苛,對自己放縱。

一邊指責孩子不自覺,自己卻捧着手機不肯撒手;

一邊教導孩子要多讀書,自己卻從來不肯翻開書本。

他們總逼着孩子努力上進,自己卻總是得過且過,甚至躺平擺爛。

只會動嘴皮子的父母,又如何能讓孩子信服呢?

貴州有個13歲男孩,因爲父親不讓他玩遊戲,竟對父親大打出手。

父親覺得養了個“逆子”,自己管教不了,只能報警求助。

可兒子的一番控訴,卻“啪啪”打了這位父親的臉。

兒子說,父親特別喜歡打麻將,經常打到半夜12點都不回家,平日裡都是媽媽在照顧,父親根本沒關心過自己。

但凡自己有一點讓父親不滿意了,迎來的就是一頓粗暴的打罵。

兒子都快養廢了,這位父親卻還沒意識到,自己的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早就已經削弱了他作爲父親在孩子心中的權威。

孩子年齡小的時候,你罵幾句或者打兩下,他沒辦法只能忍着照做。

等他慢慢長大,你覺得他毛病越來越多了,再想用斥責和打罵來管教,他勢必只會跟你對着幹。

教育,從來不是單純地說教和控制。

你說得再多,打得再狠,卻連你自己都做不到。

孩子只會用鄙夷和叛逆來反擊:你自己都做不到,憑什麼要求我?

父母管不住自己

任何教育都是徒勞

有個男孩特別叛逆,天天逃學,在外面招惹是非。

母親好不容易尋到一位大師指點,可大師卻只問了她一個問題:

“如果你發現影印件上有錯別字,你是會改影印件還是改原稿?”

母親說:“當然是改原稿。”

大師笑着說:“這不就對了,孩子的問題其實也是從父母那裡‘影印’過來的。”

爲人父母越久,越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深意。

前段時間,我發現6歲的兒子特別愛頂嘴,說話的腔調跟個大人似的。

我做飯稍微晚了點,他就會訓我:“我剛就讓你煮麪你怎麼不煮,你要是剛纔就煮,現在早就煮好了!”

我一邊疊衣服,一邊不忘提醒他坐姿和握筆姿勢,他立馬不耐煩:“你幹好你的活吧!小孩的事你少管!”

我還發現,他習慣了拖拉,作業總要留到睡覺之前才寫,吃完的零食袋子、水果皮也堆在書桌上不收拾。

於是我又忍不住去嘮叨:“跟你說了多少遍了.......”

兒子卻回懟我:“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也是他的這句話,讓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回想起來才發現,兒子跟我犟嘴的那些話,跟我平常對他說的話簡直如出一轍。

再看看我的電腦桌旁,也是一樣的凌亂不堪,擺滿了各種垃圾。

想想每天半夜,我也會趁兒子睡着,偷偷拿起手機看劇。

孩子真的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了我們自身的懶惰和缺陷。

所以,當你覺得孩子難管、教育特別痛苦時,不妨把放在孩子身上的目光收一收,回過頭來先看看自己。

你耳提面命要求孩子去做的,自己先做到了嗎?

父母越在意什麼

孩子就重視什麼

董宇輝曾多次提到,自己之所以喜歡看書,都是從小受了家庭環境的影響。

因爲他發現,父母對書的喜愛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東西。

他印象特別深的是,每逢過年過節家裡打掃衛生,父母都會把僅有的幾本書拿出來,擦拭一遍又一遍。

那些書都是關於蚯蚓養殖、拖拉機維修、母豬產後護理這類的,但父親卻視若珍寶,只要有空都會拿出來翻一翻。

父母日常對書的珍視,深深影響了董宇輝。

所以在他的認知裡,一直認爲書是要比其他東西值錢的。

在提到教育孩子的問題時,董宇輝也用自身經歷勸誡父母們:

與其一味焦慮,倒不如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尊重知識的氛圍。

因爲父母喜歡的,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很容易喜歡上。父母認爲重要的,孩子耳濡目染下也會認爲很重要。

就像主持人白巖鬆,他從不強迫兒子幹任何事,而是身體力行幫兒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他和妻子在家時,除了看書就是聽音樂,電視只是偶爾打開看看足球比賽。

他不會告訴兒子,你應該看什麼書,你應該考多少分。

但兒子卻在他和妻子的影響之下,成了一個小書迷,從小不玩手機不打遊戲,而是躲在房間裡看各種書籍。

小學時,他就迷上了金庸,並且一口氣讀完了全集。之後,他又對清朝、明朝的歷史來了興趣,便自己去找這方面的書看。

學習上,兒子主動自覺,根本不需要催促和管束。到了高三,還被保送到國外留學。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過:

“不要以爲只有在教訓、命令的時候纔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都是教育。”

你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孩子便會敬畏知識。

你對學習保持着興趣,孩子自然求知若渴。

教育孩子,與其喊破嗓子,不如營造氛圍,做出樣子。

常翻書、勤讀書,給孩子一個書香氛圍,纔是對孩子最好的薰陶。

教育的捷徑

是跟孩子做一樣的事

最好的父母,是陪練不是教練。

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是什麼呢?

教練是指導,是指手畫腳地告訴孩子:“你這不對,你要重來,你應該怎麼怎麼樣。”

陪練是陪着,是跟孩子一起去做,而不是單純地讓他照你說的做。

身邊有位特別厲害的爸爸,他的女兒原本也很貪玩,作業不好好寫,總是敷衍了事。

尤其是進入初中之後,學業難度增加,再加上青春期,女兒變得愈加叛逆。

面對問題重重的女兒,這位爸爸深知,嘮叨和打罵都只會適得其反。

於是他決定,陪着女兒一起“重新上一次學”。

從那之後,他到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關掉手機,和女兒一起學習和讀書。

他再也不熬夜不睡懶覺,而是養成了規律作息。

他卸載了手機上的娛樂性軟件,刪掉了不必要的關注列表,把空閒時間都用來陪伴孩子和提升自己。

很快,女兒在他的影響下就有了變化,她不再那麼牴觸學習,甚至還會自己拿起書來看了。

董宇輝曾說過,教育孩子最輕鬆省力的辦法,就是去跟他做一樣的事情。

他在當老師的時候,見過許多父母,總是在孩子學習時使勁盯着,一會進來開個門,一會進來開個門,這是毫無意義的。

還有些父母,一會進來送個水,一會進來送盆水果,也沒好多少。

而真正智慧的父母,會在旁邊拿本書,哪怕是假裝看書。

好的教育不是監督,而是引領。

要讓孩子知道,你在跟他做一樣的事情。

當你親自踐行自己每日對孩子說的那些話,教育才能真正起效。

因爲比起空洞的說教,你的行爲和態度,對孩子影響更深。

成功的教育背後,從來沒有擺爛和偷懶的父母。

你的習慣,會被孩子看到。你的言行,會被孩子模仿。

教育,不是孩子的功課,而是父母的修行。

從今天起,放下嘮叨、監視與逼迫,用自己切實的行動爲孩子賦能。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