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召改革 戰力沒長進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國防部長嚴德發日前在立法院備詢表示,國軍打算於民國111年1月成立「防衛動員署」,將原「全民防衛動員室」(編制32人)提升爲「防衛動員署」(編制150人)。同時未來原有的7個後備旅將擴編成12個後備旅,由各作戰區編管。此外,每年的教召訓量,將從12萬人增加到26萬人,後備教召亦改爲一年一訓(原爲兩年一訓)、一次教召14天的規畫(原爲5至7天),教召年限擬延爲退伍12至17年,並把每日教召薪資增加爲1.2至1.5倍。

平情而論,國軍教召訓練之所以受人詬病,在於其並非如同新加坡原兵原伍」式的建制召訓,國軍退伍士官兵並沒有確實依照服役時的專長分類全部編入後備步兵旅美其名是擔任城鎮守備,但後備指揮部曾經讓這些守備旅進行過專精的城鎮戰訓練嗎?

軍方更鮮少替後備部隊採購新武器,永遠使用妥善率不佳的二手武器,除了基本步槍(許多是舊式的57、65式步槍,而非現役新型的T91戰鬥步槍),也沒有任何先進重武器專屬車輛載具,組成的軍官也是教召被臨時動員的後備軍官,大多數根本沒有經驗去組織這些幾乎是隨機召來的社會人士接受訓練。

此外,原本每次5至7天的教召課程大多側重於基本教練和步槍打靶,對於營、連級以上的實兵實彈兵種協同訓練付之闕如,對培養後備部隊實際戰力助益不大。

以往國軍的後備動員是以「平時養兵少、戰時用兵多」與「常備打擊、後備守土」來規畫;然而軍方採行募兵制後雖強化常備部隊的專業能力,卻同時也弱化了由軍事訓練役所組成的後備部隊戰力,這等於是自廢武功。故重新恢復長役期的徵兵制,再將退伍士官兵納入後備體系管制,應是堅實臺灣後備動員制度較爲可行的辦法

總之,國軍應前瞻未來戰爭型態趨勢敵情威脅發展,從後備動員制度實務工作及相關法令全盤檢討,並輔以合宜的兵役制度,方能「量地用兵」、「因敵制勝」。否則僅增加若干「行軍」、「宿營」課程,抑或增加教召人員、年限等,皆爲治標不治本的措施,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後備動員改革方案,對於提升國軍整體戰力助益有限。

作者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